再戰釋昭慧 何昱奇:理念不該踐踏生計

運彩公會理事長何昱奇23日再度於臉書發文,強調「理念與生計,不該互相踐踏」。(運彩公會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玄奘大學教授釋昭慧發起「拒領普發現金1萬元」運動引發爭議,運彩公會理事長何昱奇23日再於臉書發文表示,「理念與生計,不該互相踐踏」,並針對釋昭慧言論提出5點聲明,指宗教領袖介入全民財政政策,已超越宗教範疇,不應讓基層百姓因爲拒領與否而感到羞愧,甚至被分化成「有道德」與「無道德」的羣體,否則恐造成社會對立。

釋昭慧日前呼籲民衆拒領普發現金,並建議政府設置「國家續命專款」選項,讓有意拒領者將補助直接留在國庫。此言一出,引發熱議。何昱奇第一時間反對,認爲勞工階層領取補助,是對長期勞動與繳稅的合理補償,不應被視爲「國庫的小偷」。他甚至反問釋昭慧,若要展現大愛,「能否拒絕接受信衆供養?」

面對外界批評,釋昭慧22日公開回應,強調自己在大學教書,加上擔任主管職,月薪約14萬元,全數捐給學校,從不需信衆供養。她表示,接受佈施時皆秉持感恩與謙卑,並將資源轉捐給需要的人。

但何昱奇對此並不滿意,23日再度發文提出五點質疑:一、尊重信仰,但公共言論須接受檢視;二、自由回捐,卻暗藏道德壓力;三、理念崇高,但不能忽視生計;四、公共政策應凝聚而非分化;五、理念要團結,而非貼標籤。

何昱奇批評,釋昭慧雖口口聲聲主張「自由回捐」,但其用詞中帶有「安心」與「恥辱」等字眼,形同無形的道德綁架。但他也澄清,自己的質疑僅針對釋昭慧「超越自由回捐」之外的公共發言,並承諾政府普發啓動後將率先把1萬元捐給慈善機構及佛光山、慈濟等佛教團體,呼籲社會理性看待,不應因單一宗教人士言論,抹煞宗教界長久以來對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