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小確幸”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榜樣
3月8日,北京會議中心,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婦聯界別小組會議結束後,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右)接受記者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飯圈”亂象成爲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追星本質上反映了青年渴望獲得精神引領和心靈慰藉的需求,應該被正視。她建議,青年要增強內心力量,多讀書,形成自己的真實看法;偶像則要承擔起社會責任,讓青年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希望。
每個時代都有榜樣。有些思政課教師發現,在課堂上講述一些榜樣事蹟時,不少學生表示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他們更傾向關注個人的“小確幸”。年輕人對榜樣的選擇,映射出其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當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榜樣?
主持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周圍圍
嘉賓:
蒙曼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陳福平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
晏青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高超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
主持人:榜樣與偶像有什麼區別?有些青年將顏值、流量作爲榜樣選擇的標準,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蒙曼:一些年輕人對偶像有着過度的偏愛,不管偶像做什麼,都無條件認同;同時,也有一些年輕人渴望擁有力量去保護偶像,這與傳統意義上對待榜樣的態度有所不同。以往,我們從傳統榜樣身上汲取美好品質,以此激勵自己變得更好,但現在,部分年輕人並非如此,他們試圖通過保護偶像來顯示自己的強大,由此引發了“飯圈”的一些亂象。不過,從本質上講,“追星”反映了青年渴望獲得精神引領和心靈慰藉的需求,應該被正視。
認真生活,其實就是“榜樣”的一種最重要的品質。當他認真地對待工作、家庭、友情,以及身邊的一草一木,就能夠給青年一種恆定的引領。當年輕人知道他的偶像在一步一步朝上走,一點一點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無論是對偶像本身,還是對他想要引領的年輕人,都是一種極爲正面的力量。
晏青:榜樣提供了一種行爲的模板,幫助個體在複雜環境中找到方向,這個過程也能滿足人類對羣體歸屬的需求。對個體而言,榜樣的成就或品質激勵我們滿足某種訴求、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長。現代社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化,許多人感到迷茫或缺乏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榜樣爲人們提供了穩定性和明確的方向感。追隨榜樣意味着能夠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一種規範或指南,幫助個體應對不確定的未來,並作出決策。
偶像通常是引發強烈情感崇拜和仰慕的對象,更多與感性崇拜和心理投射相關。而榜樣通常被視爲值得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強調其行爲、成就或品質對個人的啓發和指導作用,提供方向、激勵成長、促進自我提升。顏值、流量往往是消費主義話語包裝的結果,是一種短期功利主義心態的表現,追求短期曝光和即時回報,而忽視長期努力和深層積累,忽視內在品質(如才華、努力、品德),造成人們審美的單一化和膚淺化,社會、媒體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會導致價值扭曲、劣幣驅逐良幣。若傳統榜樣完全被邊緣化,年輕人可能失去與歷史和集體價值的連接,削弱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力。
高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範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成長總是伴隨着崇拜、嚮往之情,並在此基礎上“自覺”跟隨、效仿。這就是榜樣的意義,發現光、追尋光,繼而成爲光。
關於榜樣和偶像的認知,用學生們的話來說,大抵包括“一個在天邊,一個在眼前”“一個是精神燈塔,一個是情感依賴”“一個用來學習,一個用來喜愛”……雖不苛求概念的嚴謹,卻能夠看到其中的不同期待,兩個概念所折射出的含義,呈現出時代話語和代際視角的差異性。學生們更愛用偶像,大概是覺得榜樣賦予了更多“規範性”,內含了完美、崇高、宏大,而偶像恰恰如同友人,就在身邊,更加可觸可感,甚至共享悲歡。
當然,褪去概念的外衣,學生們心裡的榜樣與偶像並非我們貼上的簡單標籤,關鍵在於要模仿的是什麼。在崇拜和追隨的背後,是對其所承載價值的認可和信服。有一次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有位同學用青年毛澤東的“追星記”,講述了偶像的意義,更讓我們看到了鮮活可愛的領袖風采。這裡,偶像和榜樣就在精神內核上實現了一致,體現了榜樣人物發揮引領力的關鍵在於價值魅力。
主持人:這一代年輕人在選擇榜樣時呈現出哪些特點?這反映了怎樣的代際特徵?
晏青:我發現,有一些大學生對道德型榜樣接受度較低,完美的道德榜樣往往被質疑爲“理想化”宣傳,且與個人目標(如就業等)關聯性弱。另外,一些“磚家”現象引發輿論爭議、精英形象被祛魅,也影響了知識型榜樣的接受度。而對成功型榜樣(如企業家、科學家)、娛樂型榜樣(如明星、網紅)往往接受度較高,因其能滿足情感需求、自身的職業規劃等個體現實訴求的實現。
與上幾代人相比,當下的青年更關注娛樂明星、商業領袖,更傾向於個體需求、個性化、娛樂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代際特徵”。比如,“Z世代”生活在物質豐裕和信息爆炸時代,更能夠自由地自我表達、選擇多元價值觀,更注重自身體驗和自我價值實現。
高超:當代年輕人善於從不同角度欣賞各種類型的榜樣,並從中汲取力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逝世時,很多學生對其進行緬懷,讚頌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DeepSeek“出圈”時,不少人在對創始人樑文峰的好奇中,樹立刻苦鑽研、創新進取的精神品質;奧運健兒黃雨婷靠“筆桿子”再次獲獎時,一些青年在其撰寫的《用執着成就夢想 用拼搏定義青春》中找到共鳴。青年的榜樣可以是時代洪流中的偉大建設者,也可以是平凡生活中的堅毅奮鬥者。
當然,不可否認,高顏值偶像、流量偶像的流行是生物本能、消費文化等作用的產物,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否定審美偏好、遏制流量,而在於如何抓住青年對“顏值”“流量”的關注,將顏值、流量轉化爲積極可運用的抓手。流量偶像的正能量轉化,本質上是數字文明語境下的價值導引過程。唯有實現價值賦能,“飯圈”文化才能進化爲價值共同體,流量偶像便能真正成爲連接個體理想與時代精神的橋樑。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有些年輕人覺得“傳統榜樣離自己很遙遠”“只想專注於自己的小確幸”這種現象?
陳福平:從社會學角度,這個現象反映了當代青年對個體化、即時滿足和獨立性要求的增強。這裡面有社會變遷大環境的影響,可以理解。但教師應該採取措施及時在課堂中加以引導:一是將榜樣教育具體化和生活化,比如通過講述學術榜樣的成長經歷、努力過程等,讓學生看到那些遙不可及的模範也是逐漸成長的,縮短與榜樣的心理距離;二是引導學生髮掘身邊的榜樣,關注身邊那些普通卻有奉獻精神、努力奮鬥的人,這些榜樣更貼近他們的生活,且更具可效仿性。
晏青:要更新傳統榜樣的表達方式。榜樣不應只是單一的道德模範或英雄人物,而應更多地從多元化的角度去展現其複雜性。將傳統的榜樣觀念與現代社會、年輕人關心的社會問題相結合,可以塑造出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感的榜樣;將傳統榜樣的精神價值與青年文化相結合,並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幫助青年看到榜樣背後的人性和奮鬥,增強他們的情感認同。
高超:如何產生鏈接,如何引起共鳴是榜樣教育的關鍵。在課堂上,我會注重用好思政敘事方式,把榜樣從歷史拉進現實、拉近學生,讓學生看到榜樣人物與他們有着相似的成長困惑、有着鮮活的喜好,通過細節敘事展示其精神世界的獨特光芒,鏈接才能夠啓動共鳴。我會帶領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深切體悟榜樣的成長曆程。在青海原子城探尋“兩彈一星”精神時,面對蒼茫的雪山,身處呼嘯的寒風,學生們發出的第一句感慨就是“幾十年前在這兒得多辛苦啊”!“三頂帳篷起家”的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同學們心裡,這就是行走的思政課。
年輕人的榜樣選擇,歸根到底應是自身探索和成長的過程,是對於“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的具象回答。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標準答案,而是培養在多元鏡像中構建主體性的能力。樹立榜樣的真正意義,在於引導學生在紛繁世界中明辨真理,在對照審視中生成內驅力,最終成爲更好的自己。
主持人:“飯圈”出現了一些亂象,近期體育“飯圈”被熱議,您怎麼看?如何引導年輕人正確追星?
陳福平:我覺得這裡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反映了部分年輕人對偶像的情感化追求,超越了對運動員作爲榜樣的認知。雖然運動員在競技領域的成就值得敬佩,但當其形象僅僅被視爲粉絲情感的寄託時,可能導致偶像崇拜與理性思考的脫節。二是“飯圈”文化本身的過度商業化。雖然追星是個人行爲,但明星的流量效應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許多人也以此爲生,更加助推了某種狂熱的傾向。
要強化榜樣的力量,淡化偶像追星,更強調運動員的奮鬥精神和職業精神,引導年輕人更加關注運動員背後的辛勤付出、訓練與拼搏,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光鮮亮麗。同時,也要提升同學們對偶像文化的批判性思維,理性看待偶像文化,認識到追星可以是一種娛樂方式,但不應過度依賴。
蒙曼:年輕人要堅定自己的內在定力。就像《哪吒2》中的結界獸可以守護一方天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給唐僧畫一個圈防止妖怪來襲一樣,青年擁有堅定的內心世界,就如同給自己的內心畫了一個“圈”,能抵禦外界干擾,不讓外界輕易侵入和左右自己的思想、內心。
同時,如果一個人成了青年的偶像,就必須要自律。畢竟,衆多粉絲關注着偶像,甚至有人想盡辦法捍衛偶像,偶像就要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讓年輕人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希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