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學習面對人生的“不得不”時刻

肖申克的救贖

文|若杉

經常收到很多朋友留言,問:

“老師,我很不擅長學數學,但是我現在是一個高中生,爲了高考,我不得不學”;

“我跟父母關係很不好,我想搬出去住,可是現在收入太低,負擔不起”;

或者“我很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可是我得養孩子,還得還房貸,我不得不做這份工作”

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在想,我們人生就是有很多的“不得不”時刻,躲不開也逃不掉。在這樣的時刻裡,我們該做點什麼呢?

帶着這個問題,我重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我在想,還有什麼樣的情況能比監獄裡的限制更多,能比監獄裡的“不得不”更多,在這個電影裡,我還真的找到了答案,分享給你。

在人生的“不得不”時刻裡,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去相信”。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一個越獄的故事,主人公安迪莫名其妙地被指控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然後入獄。

入獄以後他用一把差不多20公分左右的一個岩石錘,用了20年的時間,給自己鑿了一條逃生通道。

我在想,他鑿第一錘子的時候,首先得有一個信念,叫做“我相信這事兒我能成”,只有抱着這個信念,他纔會有第一個動作。

所以不管你現在卡在哪裡,人生有多灰暗,你都得努力相信自己能走出來,因爲“相信”這個信念本身會帶來行動,有行動纔會有希望和轉機。

第二,去做0.1的改變。

監獄裡面就是一個限制很多的地方,但是安迪在監獄裡面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說他給獄友爭取到了喝啤酒的機會,大家說他不是爲了喝啤酒,事實上他戒酒了,他就是爲了感受那一刻我像一個自由人的狀態;他給大家放音樂,給州議會寫信申請經費,然後擴建了圖書館;他還帶領獄友拿到了高中文憑……

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在看起來完全沒有機會,完全沒有可能性的前提下,努力地做了那麼一點點的改變。

監獄的大環境無法改變,但是,做一點點事情,讓自己活得更舒服一點,這本身就很有意義。

有時候,我們太迷戀徹頭徹尾的改變,看不上那麼一點點的微小的調整。

但是,每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都是微小改變的合集。做點什麼,讓自己變好一點,我們的人生就真的會一點點好起來。

第三,去等待。

雖然不喜歡,但也不得不承認,人生有些時候就是靠“熬”。

某天收到一個高中生留言,說,老師我就是很不喜歡學數學,但我是高中生怎麼辦?

我看到那個留言第一個的反應就是“熬啊,我們就是得熬完高中,熬到大學,熬到你擁有某種自由,你可以說:我這輩子都不要碰數學了。

在這之前,我們需要漫長的等待。

安迪鑿一條逃生通道用了20年,你也一樣,在不太順利的時候,在看起來不可改變的時候去等待,去給自己一點耐心,然後,靜待花開。

最後,就是爲別人做點事兒。

在電影裡面,主人公安迪最難能可貴的是,每一次,當他在有能力改變自己生存狀況的時候,他通常會想到別人,當他可以讀書時,他想到了爲大家擴建圖書館;當他聽到美妙的音樂時,哪怕被關禁閉,他還是開了公放,讓所有人可以享受片刻音樂的滋養。

所以,他有朋友,哪怕在監獄裡,他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有些時候,事兒是不可改變的,但是人可改變。

一起做事的人的狀態改變,哪怕還是一樣的事情,心情也可以完全不一樣。在一些很困難的時期,我們特別容易陷入自己的那種小的悲傷裡面。

但是這個悲傷,你越鑽牛角尖,它只會越大。

但是當你開始爲別人做點事兒的時候,首先幫助別人會帶來快樂。其次當你心裡有別人的時候,你會有朋友。

哪怕狀況沒有改變,哪怕你還在讀那個你不喜歡的高中,哪怕你還在做那個你不喜歡的工作,但是你身邊有朋友就會有快樂。

電影裡面安迪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美好的事物永遠不會消逝)

好事總會發生,在那些人生的“不得不”時刻,在那些我們覺得好像卡住了走不出來的時刻。

心懷希望,你要相信低谷不會一直在,總會走出來的,總會變好的。

———— e n d ————

預約諮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諮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諮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諮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諮詢“欄

或直接聯繫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諮詢師若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