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土石、鏟子超人和物資溢流 慈濟透過「光復需求地圖」精準救援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指出,救災也要精準,慈濟開發「光復需求地圖」,利用平臺提供救援需求與進度。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連續十一天,花蓮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帶領團隊進入災區,每天「早六晚六」,即使救災經驗豐富如他,也覺得這次不同以往。他分析,這次災區有三個「溢流」,分別是土石、鏟子超人和物資溢流;這次救災也教了大家三件事,救災如救火,公私部門無間合作力量大,還有精準救援,才能整合力量完成任務。

光復有難,慈濟全力救援,2025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昨起在花蓮靜思堂舉行,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今天以「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爲題,分享他與慈濟團隊前進光復災區救援的經驗與觀察。從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洪災的第二天起,他早上六時從花蓮慈濟精舍,晚上六時回來,向關心災民的證嚴上人報告最新救援進度。

在災區,顏博文有幾次忍不住落淚的時刻,第一次是看到兩位七十歲長者,他們的家滿是污泥,從門口到屋子最裡面滿滿都是,但年邁的兩人無力清理,僅挖出一條通道,可是泥水太多了,這條通道如同一條水溝,兩位老人家赤足站在泥水裡,不知已有多久。

還有,災區許多鏟子超人, 他們自帶裝備,滿腔熱情。顏博文有三次走在路上被鏟子超人攔下來,問他「有沒有可以需要服務的地方?」這些志工來自全臺各地,從比較近的宜蘭到相隔半個臺灣的臺中。十方誌工前來協助,政府、鄉公所和軍方協力,軍民融合,青銀共善,是歷來最「合」的一次。

也因爲如此,不辜負志工的心意,資源需要整合,顏鴻文說,慈濟開發「光復需求地圖」,利用平臺提供救援需求與進度。這個地圖在只有用三個小時就做了出來,「我就找了幾個年輕人」,但只有地圖不夠,還需要資訊與數據,再把災區畫分成四區,慈濟人組成小隊進入,盤點需求再回報,地圖再加上數據更新,就能精準提供救援。

顏鴻文說,原本以爲要長期作戰,現在第一階段的家戶清理已告一段落,轉往公共區域和部分小巷,以及更偏遠的地方,有些稻田裡也還滿是污泥,有待清理。挑戰並沒有結束,清理公共區域時,灰塵揚起,還是會影響民衆住家。

慈濟昨天已開始發放慰問金,災區多爲高齡長者,慈濟發放中秋慰問金五萬元,還有月餅禮盒,孩子也要繼續上課,慈濟也發放文具用品與再生電腦,讓學生可以遠距上課。同一時間,確保醫療服務不中斷,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持續駐點,照顧居民、救災人員與全體志工健康。

最近又有颱風來襲的消息,顏博文說,災難的確可能再度發生,一旦政府宣佈相關計劃,慈濟一定全力配合與支持。災區居民多爲高齡長者,平時生活就需要協助,更別說面對災難,如何提供更進一步的幫助,訂定長期計劃,有待評估。

花蓮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帶領團隊進入災區,他分析這次災區有三個「溢流」,分別是土石、鏟子超人和物資溢流,但這次救災也教了大家三件事,救災如救火、公私部門無間合作力量大,還有精準救援,才能整合力量。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花蓮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帶領團隊進入災區,結合大家力量盡力救援。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連續十一天,花蓮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帶領團隊進入災區,協助救災。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