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打造產業園區 學者:園區落地有三挑戰

我方提出以臺灣模式在美打造產業園區,被視爲迴應美方強化本土製造的戰略需求。但學者提醒,要在美國重現臺灣半導體聚落並非易事,投資規模、供應鏈效率、勞動文化不同將成園區在美落地的三大挑戰。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臺積電在臺灣能高效運作,靠的是緊密的上中下游供應鏈,設備、材料商與客戶集中,能在機器故障時隨時支援;但美國產業環境分散,難以24小時即時配合,經營風險大增。此外美國對工時要求嚴格,臺灣常見的責任制加班,在美可能被視爲「強迫勞動」,帶來訴訟與額外成本。

吳大任提及,若大量臺廠遷美,臺灣半導體產業投資重心恐逐漸移向美國,導致本地民間投資萎縮,進而影響內需消費與就業市場。他直言,臺灣在談判中處境兩難,若承諾,恐犧牲國內經濟動能;若拒絕,則可能面臨美方高關稅報復,衝擊GDP,着實兩難。

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說,美國具資源優勢、自動化發達,適合承接部分下游組裝與低階晶片量產;若將高階晶片製程硬搬至美國,不僅工資高,當地勞動文化亦難以配合加班,恐導致良率下降、成本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