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尋找“遺失的部落”

德裔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1933年到中國擔任照相館經理,在北京居住了13年,拍攝了5000多張照片,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爲小莫。在她的影像集《遺失的部落》中,記錄了大量北京遠郊原住民的生產、生活細節。相冊備註中,她說這個“遺失的部落”位於京西香山腳下,是17世紀李自成叛軍的後裔,他們被強制定居在這裡,直到1936年她到訪時,仍是如此。

但仔細觀察照片中的風土民情,就可發現,無論從照片所記錄的地貌還是建築風格,都與京西香山腳下有明顯差異。相冊中,人物的容貌、服飾、民俗特點也與她同年在妙峰山沿途所拍攝的京西子民相差甚遠。很顯然,這個“遺失的部落”應該在大西山中更偏遠的地方。

由於這個影像集中收錄的照片多爲特寫,爲數不多的人文景觀就成了確認路線和位置的關鍵。參考照片編號和內容,小莫是在遊覽過元代古剎黑龍潭龍神廟、聖米石塘文物羣之後,纔到達這個民風迥異的村落。村落中,京西門頭溝、房山獨有的用石板代替瓦片修建的房屋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外觀規整的瓦壟。參考照片編號,小莫相冊中所記錄的制香作坊應該位於北京西南。參考建築風格,這個村落應該地處房山區大石河流域以西更爲閉塞的深山區。

再深入研究就不容易了,好在這批照片中出現了一處很明顯的地標——長城敵臺和古堡。參考同批照片中同時出現的大龍門古堡、早已消失的大龍門敵臺,結合地貌,加上原照片中音節標記錯誤的威妥瑪拼音“Ts'a-ho Village”,可以斷定,這個“遺失的部落”就是位於大西山腳下的岔河村。

1936年夏季,這位充滿朝氣的年輕攝影師乘火車至平漢鐵路坨里支線的終點站坨里村,隨後與隨從一起改乘騾馬沿蜿蜒的大石河谷進山,在遊歷了沿線的黑龍潭、聖米石塘後,一行人沿着山路下山,經過桑園村和明清時期重要關隘大龍門後,抵達了這個“遺失的部落”。

制香的“原料庫房”,作坊夥計正在把松柏枝條破碎成小塊。

在村落中,她見到了與京郊子民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民俗現象,並參觀了以制香爲生的家庭作坊。儘管遠離京城、地處深山,但面對帶着照相機的異國姑娘,這些原住民並沒有表現出驚慌失措,反而把最爲淳樸自然的一面展現在了取景器中,讓小莫生動全面地記錄了村落制香的全過程。

離開岔河村,小莫一行沿着拒馬河河谷踏上回京的道路。此後,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小莫拍攝的北京遠郊題材照片明顯減少。

這些包裝完整的香包,也許會被運到附近的寺廟,甚至更遠些的雲居寺、五臺山。

文 | 馬志璞

圖 |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 海達·莫理循

編輯 | 孫文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