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看心電圖、App變數位藥物 高通攜臺灣新創攻遠距醫療

宇心的心電圖系統在臺灣偏鄉已可看到。商業週刊提供

【文●邱品蓉】

你能想像,「在家就醫」將成爲一種全新常態嗎?

若你是慢性心臟病患者,將來無須定期到醫院回診,取而代之的是透過配戴醫療監測設備,讓醫師遠端掌握身體狀況。必要時,醫護團隊也可「到府服務」,提供相當於醫院層級的診療。

像這樣的遠距診治形式,於新冠疫情過後在全世界遍地開花。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就指出,未來,理想上,醫院裡僅會有急症、重症和難症的患者。

德國調研機構Statista統計指出,全球遠距醫療市場至二○三○年,規模將接近五千億美元,約莫是現在的十至十三倍。

以使用人數來說,二○二四年諮詢線上醫師的全球人數就近一億一千萬人,遠高於疫情前的五千七百萬人。

醫療場景大遷徙的背後,不只是龐大商機,也需要大量科技軟、硬體的支持,例如醫療影像判讀,背後就要算力強大的晶片,吸引了高通、輝達、聯發科等半導體大廠積極佈局。

以高通爲例,今年三月收購了機器學習平臺Edge Impulse,該平臺擁有十七萬名開發者,是邊緣AI裝置開發的指標性企業,全球有大量的醫療設備都奠基於這個平臺來開發,顯示出這間IC設計大廠切入邊緣AI醫療應用的決心。

再加上,生成式AI讓使用者和病人都可以更自然的跟科技互動,使遠距醫療催生更多想像空間。

當遠距醫療的需求在疫情後被打開、AI又使人機互動的門檻降低,此時,科技該如何更貼近實際醫療場景解決問題,變得更加關鍵。

以下,便是兩家投入遠距醫療的臺灣新創,並藉此和高通合作,希望能走得更遠的故事。

小兒科醫師出身的美商宇心生醫創辦人張瑞康,過去每天問診時,因爲傳統心電圖檢測儀器過於龐大,應用在孩童問診上不是那麼便利。這才起心動念從研究計劃開始,一步步開發出「12導程心電圖系統」。

案例一美商宇心生醫開發迷你心電圖儀用於飛機上爭取救援時間

這臺僅有巴掌大小的心電圖儀,跟傳統機臺相比能省下約七成時間,加上張瑞康與團隊改良了需要黏貼在病人身上的電導,將原先複雜的十條導線一體成型後簡化成貼片,讓不具備醫療背景的患者,也能借由AI輔助,看着說明書自己操作。

雖然是從小兒科出發,張瑞康卻發現了更大的市場,「後來發現需求更大的,是家用心電圖。」

目前宇心產品導入的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已有十七家,疫情期間,宇心還推出郵寄服務,將心電圖儀寄送至病人家中,讓患者能夠自行測量心電圖,並將結果上傳給醫師診斷,讓病患能透過遠距醫療形式,降低前往醫院的風險,成功將醫療場景延伸至家中。

目前,宇心的產品也被廣泛應用在臺灣的飛機上,讓救護人員能先在車上測量病患的心電圖,傳送回醫師和醫療院所同步診斷,若爲心肌梗塞等需要立即處理的緊急狀況,也可預先安排開刀房,爭取更多的黃金時間。

不過,心電圖是高規格標準的醫療器材,開發過程中有不少障礙要克服。

例如,剛開始於醫院使用時,不少醫師反應心電圖儀的藍牙訊號會被院內其他設備干擾,「這真的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宇心生醫臺灣分公司業務副總林欣霓說。

五年前,宇心參加了高通臺灣創新競賽(QITC),並在高通協助下改善原型機的訊號干擾等問題。甚至,雙方還進一步合作,透過高通平臺優化AI模型,讓AI可以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進行推論,使醫護人員可以在救護車上就做初步的心電圖判讀。

而高通也藉此透過和宇心的綁定,將自家晶片平臺推展至醫療領域中,「醫療公司告訴我們痛點在哪,我們去幫忙解決。」高通業務總監呂承翰說。

雙方目前也攜手,藉由高通平臺讓宇心的AI模型能在手機或平板中進行邊緣運算,讓輔助診斷可以運用在如遠洋、航空等場景。

張瑞康認爲,遠距醫療將會走得更遠,「在未來二、三十年,心電圖系統會開始進入家庭,AI也能幫助沒有醫學背景的病人判讀。」

案例二竹謙科技讓手機變虛擬諮商師AI樹洞分析聲紋中情緒,給予回饋

壓力很大的時候,你的「樹洞」在哪呢?竹謙科技做的,是讓手機變成你的虛擬諮商師,讓使用者可以每天對着手機講心事,再透過AI分析聲紋中的情緒,給予相對應的回饋,達到撫慰效果。

原先做軟體服務的竹謙,參與高通臺灣創新競賽時,嘗試將情緒辨識AI模型放入音箱當中。創辦人黃築萾分享當時瓶頸,「在互動中,低延遲是最重要的。」爲此,雙方打磨約半年,高通也針對需求嘗試了數個晶片平臺,才終於成功。

雖然,這款情緒辨識音箱並未商品化,但也開啓竹謙對軟硬整合的全新想像。黃築萾說,當前數據能衍生諸如自殺防治模型、情緒辨識模型等等。

有趣的是,黃築萾在開發過程中發現,科技人在梳理數據時,會把使用者聲音停頓處砍掉,「但在諮商師眼中,他停多久、爲什麼停,其實都有情緒意義。」專業諮商知識與AI的結合,才能精準的解決現今心理諮商師不足的痛點。

竹謙曾加入比翼生醫加速器,陳彥諭表示:「我們看到竹謙最大的潛力就是它有可能變成數位藥物(digital medicine),如果被藥廠購併,以後精神科醫生開的處方箋就是要用這個軟體。」

遠距醫療的崛起爲半導體業者帶來更多想像,誰更能掌握醫療現場的痛點,就能更快搶下這片科技藍海。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全球股災,現在該貪婪還是恐懼?霍華馬克思:你該看看百貨公司折扣

金融海嘯賠掉一半身家,他領悟:大跌時真正該做的是這3件事

川普關稅戰「奉陪到底」,中國爲什麼選擇膽小鬼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