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防「看不見的毒害」 林淑芬籲:強化石綿廢棄物應對機制
立委林淑芬要求環境部正視「看不見的毒害」,強化災後石綿廢棄物應對機制。本報資料照片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災區復原工程如火如荼推進,立委林淑芬指出,根環境部調查,全臺估計有逾23萬棟建物使用石綿屋瓦,集中在臺南、彰化、雲林等地,這些區域在風災中災情嚴重,災後初評光是石綿廢棄物就超過1萬5000噸,要正視「看不見的毒害」,要求環境部應強化災後石綿廢棄物應對機制。
林淑芬說,此次颱風過後,許多房屋破損、屋瓦傾倒,許多建物仍使用石綿屋瓦,後續的清理要謹慎。石綿是國際癌症研究機(IARC)認定的第一類致癌物,吸入後可能導致肺癌、喉癌、卵巢癌、間皮瘤等疾病,石綿纖維直徑甚至比頭髮還細上千倍,一旦飄進呼吸道,就難以排出。
林指出,她關注災後石綿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質詢環境部長彭啓明,要了解環境部近年投入經費建置遙測與AI辨識系統,推估石綿建材分佈,這套系統是否有應用在災後的緊急應變與清理排程?是否有更積極地通知受影響的屋主,說明災後應如何應對?
林淑芬說,目前補助機制僅針對「先拆先清」,地方環保局指示是要求民衆「自行將石綿拆下、裝袋、打包,並通知清運」,不免憂心這樣做真的安全嗎?根據勞動部指引,石綿拆除必須進行幾個流程,包括事前調查與通報、拆除前溼潤處理(禁止使用高壓水槍)、密閉負壓空間作業、作業人員配戴全套呼吸與身體防護裝備。
「許多受災民衆根本毫無防護、也不瞭解風險,就被迫自力救濟拆除石綿。」林淑芬說,這樣的情況不只可能造成個人健康傷害,更可能污染環境,甚至衍生二次曝露風險。
林淑芬說,目前臺灣主要以固化掩埋處理石綿,但石綿纖維即使封裝後,若破損仍具有毒性。在平時處理量能就已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臺灣究竟還剩下多少合法的掩埋場容量,足以處理這次天災後瞬間暴增的石綿廢棄物?
「颱風過後,要正視看不見的公共衛生危機。」林淑芬說,她質詢時有要求環境部部長,要立即進行石綿危害風險宣導,提供清楚易懂的防護資訊,避免民衆在無防護下自行拆除。也要公佈全臺石綿廢棄物清運處理量能與規畫,明確說明掩埋處所、技術進度與應變方式,也要儘速編列災後緊急預算,補足地方清除資源缺口,不讓民衆暴露在看不見的毒害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