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與白的流動之間 書法家王意淳如何在筆墨裡尋找自由?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王意淳,一位將筆墨視爲日常修行的年輕書法家。三歲時第一次拿起父親的毛筆,她便在黑與白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灰度空間。對她而言,臨池不只是技藝,而是生活與感受的延伸;從總統府春聯到即將登場的美術館個展,她以行草承載情緒,把瞬間的感覺化爲無法複製的痕跡。這份熱情,對她來說不是張揚的火焰,而是一份持續的專注與沉澱。

如果要用三個詞形容王意淳,會是「快、內斂、專注」。她笑說自己常被誤認爲「七十歲的老書家」,實際上卻是個眼神專注、語氣平和的年輕創作者。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書法,她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一門能靠天分取巧的功課,而是需要日復一日積累的修行。課業壓力最重的時期,她也沒有放下過毛筆;「因爲書讀不好,不如好好寫字。」她打趣,但語氣裡帶着某種篤定。

她形容自己的成長關鍵字是「快」。領悟用筆的速度快、寫字的速度快,甚至覺得時間在練習時總是過得飛快。然而這份快,並不是躁動,而是專注下的流動。當別人還在追趕考試成績時,她選擇在墨與紙之間找到節奏。書法,成了她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灰色的風格

王意淳最愛的顏色是「灰」。這顏色介於墨與宣紙之間,不像黑或白那麼絕對,也正好映照她的風格,不追求強烈對比,而是保留彈性與可能性。這樣的特質也延伸到她對字體的選擇,她最常使用行草。相較於楷書的嚴謹,行草更爲自由,筆畫的傾斜、長度的伸縮都能成立,甚至能展現字本身的表情。她說自己喜歡有想像空間的事物,而行草的流動與變化,正好能把她的情緒和節奏帶進文字裡。「同一個字可以寫出許多形態,筆畫的傾斜或拉長,都能展現字本身的表情。」她解釋。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十餘年的嚴謹訓練是她的底氣,但並不代表她必須一輩子循規蹈矩。父親從小提醒她要在基礎之外找到自己的風格,這句話一路伴隨着她,也成了創作的準則。她逐漸體會到,技巧應該是內斂的,最好像筆畫自然長出來,並非刻意炫技。對她來說,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成品,而是某一時刻的自我投射。她常說,收藏作品就像在收藏創作者無法重來的片段,「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命運。」那是一種誠實的紀錄:當下的力道、心境與不完美都會被留存。多年後再回望,或許會覺得不夠好,但也正因如此,作品才真實見證了她的成長。

她也曾在創作裡寫下「善、怒、傲」與「難得糊塗」。前者是原則與界線,後者則提醒她以寬容心態處事。這些選字背後的心境,與她的字體一樣,不急着迎合潮流,而是誠實映照當下的自我。

熱情與放手

王意淳坦言,自己常常在創作過程中寫到想放棄。當墨汁與字形開始讓人陌生時,那份焦躁會吞沒創作的快樂。她的解法是抽離與休息,甚至刻意不寫字,讓自己補血。她笑說:「要適時遠離最喜歡的事,才能更熱愛它。」這聽來矛盾,卻是她能走到今天的原因。過去她總在家裡寫字,後來才意識到需要一個專屬的空間,於是成立工作室,把創作與生活分開,讓自己能在不同場域之間調整呼吸。對她而言,書法早已內建在身體裡,不可能輕易放下,真正的課題是如何持續保有熱情。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這種自省,也讓她在面對合作與跨界時格外謹慎。她不排斥與任何領域合作,但前提是要讓書法被昇華,而不是被破壞。材料、呈現與保存性對她而言都是必須守護的邊界,她寧願放慢腳步,也不會爲名聲或利益動搖書法的本質。即便如此,她仍期待挑戰更多形式,將筆畫的時間性轉換成空間結構,讓字走出紙面,走進公共空間。

向前的展覽

王意淳的下一檔展覽將在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舉行,也是她首次於大型美術館舉辦個展。寬廣的場館讓她能更完整展開主題的起承轉合,作品的尺幅與材質也因此有了更多變化。她規劃了不同展區,有的專注於紙上的筆墨,有的嘗試將文字延伸至立體結構與鏡面材質,有的甚至結合錄像與動畫,探索書法在不同媒介中的可能。她形容這場展覽是「等到了可以展現的時機」,語氣裡帶着篤定,眼神也透出期待的光亮。

對她而言,這次展覽不只是作品的陳列,而是一個能帶領觀衆進入「時間感」的場域。從紙上的流動,到空間裡的留白,每一個區塊都是她對書法邊界的試探。她希望觀者能從不同角度感受到文字如何被延伸、轉化,甚至跳脫語言的框架,成爲純粹的線條與節奏。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未來若有機會,她最想把作品帶到歐洲,尤其是英國。她回憶起今年的旅行經驗,覺得那裡的城市雖然色調憂鬱,卻莊重典雅,很適合承載書法的氣息。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書法家 王意淳。 Photo: Yonn Lin

問她夢想的合作對象,她毫不猶豫地說出董陽孜老師,在大尺幅創作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她十分佩服董老師在創作中,仍保持熱情且全神貫注。至於十年後,希望別人提到王意淳時的第一印象,她不求宏大名聲,只淡淡說:「家人爲我感到驕傲,就夠了。」

而若要送給自己一幅書法作品,她會寫下「人生難得,無虛過也」。這是她給自己的提醒:書法是一生的修行,而熱情正是讓她能在灰色之間不斷尋找自由的力量!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