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防科技中心地震韌性研究 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研究團隊從2016年的臺南地震與2018年的花蓮地震中,發現這兩場地震都出現了顯著的公私協作案例,驗證「經驗轉移」在韌性體系中的重要性。圖爲2016年臺南地震。本報資料照片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防科技中心)研究團隊從2016年的臺南地震與2018年的花蓮地震中,發現這兩場地震都出現了顯著的公私協作案例,驗證「經驗轉移」在韌性體系中的重要性。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地震權威期刊《美國地震學會通報》(BSSA),也受到聯合國重視。

團隊研究發現,真正能讓社會迅速重建的,不是臨場反應快不快,而是平時是否建立好「韌性」的13項核心能力。其中包括了事前風險的衝擊評估、資源準備、災害事件的經驗學習、不同專業的背景、建立備援機制的能力等各種災前的整備作業。

研究指出,在災前準備階段,事前風險的衝擊評估與資源準備的能力最爲關鍵,例如預警哪些道路會中斷,必須提前部署強化或選擇替代方案。若平時的準備無法因應災害當下的狀況,則需要依賴各種專業一起來集思廣益,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並要有快速連結所需資源的能力,例如若特搜人力不足,是否能夠快速動員民間專業人士的協助,就是韌性的一種表現。

研究結果得知,韌性不是偶然的即興發揮,而是來自有系統的累積與演練。基礎設施的模組化設計、制度化備援機制等,都需要平時就建立完成及練習,才能在災害時迅速啓動。而且公私協作相當重要,也就是災前可能由公部門主導較多,但在災時,就必須仰賴私部門的人脈網絡和專業技術的協助。若能在平時建立信任與合作平臺,災時纔能有共同的語言,更快速有效整合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

國科會表示,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地震權威期刊《美國地震學會通報》(BSSA)。文稿同時受到聯合國減災風險辦公室(UNDRR)的重視,摘錄於他們的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防災夥伴。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研究團隊從2016年的臺南地震與2018年的花蓮地震中,發現這兩場地震都出現了顯著的公私協作案例,驗證「經驗轉移」在韌性體系中的重要性。圖爲2016年臺南地震。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