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險中心登記規模超千億元 發展空間充足
經濟參考報記者 龐昕熠
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業務登記規模已突破1100億元,22家再保險機構在臨港新片區聚集。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再保險行業發展正不斷提速,2025年我國再保險登記金額和交易金額有望再創新高。業內人士指出,在政策支持、機構聚集、業務創新等因素的多維度協同發力下,我國再保險行業正加速向國際化、專業化方向邁進。未來,再保險行業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將爲實體經濟築牢風險屏障。
再保險中心業務登記規模已超千億元
在中國人民銀行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介紹了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取得的最新進展。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險運營中心和再保險分公司等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設立。目前,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業務起步平穩,登記規模已超1100億元。
尹江鰲表示,金融監管總局與有關部門和上海市密切協同,以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爲重點,積極推進再保險中心建設,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主要體現在制度、機構、業務三個方面:
制度機制逐步建立。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政府先後出臺三份關於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政策文件,從准入、監管、財稅等方面支持再保險機構、業務、人才在上海聚集。
機構聚集初具規模。同意上海保交所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設立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進行專業化運營管理,積極推動再保險運營機構入駐登記交易中心。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險運營中心和再保險分公司等機構在上海臨港設立。
登記交易業務平穩起步。指導登記交易中心出臺了八項業務規則,推出標準化合同文本,建立交易編碼制度,保障業務規範有序開展,支持再保險運營機構推動信息登記和場內交易,實現跨境資金便利化結算。目前,業務起步比較平穩,登記交易中心再保險業務的登記規模已經超過1100億元,2025年登記金額和交易金額有望躍上新臺階。
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再保險行業發展較晚,但在經濟增長和保險需求增長的推動下,中國的再保險市場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金融監管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再保險公司總資產爲8279億元,較年初增長10.8%;再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54.2%,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21.2%,繼續保持在充足水平。
我國再保險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再保險是保險公司爲了分散風險,將一部分或全部承保的風險責任轉移給其他再保險公司的一種業務行爲,旨在確保險企在面對大規模賠付要求時的財務穩定。其核心是風險共擔,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例如,某直接保險公司通過交易,將直接保險業務以打包的方式分出,進而實現企業自我風險的分散。通過這種風險分攤機制,原保險公司可以減少因個別大額索賠或在一定時期內累積的大量索賠而可能遭受的巨大經濟損失。
再保險可提升對出口企業的特殊風險保障能力。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家外匯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加大對出口企業的保險支持力度,特別是對國產商用飛機、新能源汽車、大型成套設備等重點出口企業的保險保障力度。推動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加強合作,成立保險共同體,提升對特殊風險的保障能力。
再保險行業還在護航中國企業“走出去”中發揮着獨特作用。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簡稱“共同體”)日前分享的數據顯示,作爲國內專注“一帶一路”風險管理的行業平臺,共同體自2020年成立以來累計承保項目181個,爲中國企業出海提供2172億元風險保障;創新中國視角境外國家風險評估體系,發佈“一帶一路”綠色保險原則等,不斷爲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保險+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持續提升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的專業能力。
儘管增速顯著,我國再保險市場仍存在“大直保、小再保”的結構性矛盾。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直保保費規模全球佔比爲11%,而再保險保費規模的全球佔比僅爲3.5%。
“我國再保險市場的地位與我國的經濟體量以及直保市場的地位相比,目前還不匹配。2024年我國再保險市場規模約爲316億美元,佔全球再保險保費規模9000億美元的3.5%,我國排在全球第七位;而我國直保市場的規模約爲8000億美元,佔全球直保保費規模7.2萬億美元的11%,我國的直保保費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我國再保險保費佔直保保費的比例約爲4%,全球這一比例約爲12.5%,我國的比例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尹江鰲指出,從再保險的市場排名和再保險的滲透比例兩個指標來看,中國再保險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政策層面正在不斷髮力,推出支持再保險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關鍵舉措。《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專營再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穩步推進跨境再保險、境內再保險業務線上交易。圍繞共建“一帶一路”、航空航天、綠色航運等重點領域,研究開展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發行和交易試點的可行性,提高對“走出去”企業與項目的全球承保能力。強化中央和地方對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的支持,完善監管、地方財政扶持等配套政策。支持通過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實現再保險增值稅發票電子化流轉。落實跨境再保險保費統計發佈規則,通過登記交易中心開展的跨境再保險分入保費按照境內新增和不重複計算原則開展統計並進行發佈。
有業內人士認爲,在政策指引下,行業應提升非比例再保險的滲透率,真正發揮再保險的風險分散職能,而非單純作爲資本融通工具。此外,吸引國際頂尖再保險機構深度參與中國市場,需進一步優化配套政策,縮小與成熟市場的制度差距。“《行動方案》提出的‘新型風險轉移產品試點’和‘跨境再保險規則’值得期待。”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同時表示,未來,再保險行業應在綠色航運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風險屏障。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