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大山深處有寶藏
雲南省昭通市,地處烏蒙山區。曾經,大山阻擋了當地發展的腳步,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傳統農業難以讓羣衆過上富足生活,但大自然也賦予了昭通獨特的寶藏——天麻。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昭通開始探索天麻林下仿野生種植,如今實現種子繁育、規範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發展。這裡也成爲世界天麻原產地、全國優質烏天麻種植核心區,有着“中國烏天麻之鄉”的美譽。2024年,昭通天麻種植面積11.57萬畝,產量5.82萬噸,綜合產值93.91億元,輻射帶動2.78萬戶12.22萬人種植天麻,間接帶動15萬人從事天麻產業相關工作。
厚植資源優勢
作爲昭通天麻產業的核心產區,彝良縣11個鄉鎮65個村的1.5萬餘戶7萬餘人種植天麻。
走進昭通市彝良縣小草壩鎮寶藏村,霧氣朦朧、植被茂密、空氣清新,當地出產的天麻品質上乘,以較高的藥用保健價值而盛名在外。近年來,彝良縣建成天麻科技示範園,制定天麻生產技術規程,不斷引進培育天麻龍頭企業,着力打造“全國優質天麻產業基地”。
“我們這裡原始叢林保存完整,生物多樣性好,環境無污染,日照時間短,溼度大。”寶藏村黨總支書記姜雄發說,正是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爲天麻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環境。
“天麻需要兩個‘好朋友’——萌發菌和蜜環菌,兩種菌與天麻是共生關係。”在小草壩鎮上的天麻博物館,工作人員趙媛向記者介紹,天麻無根吸收營養,沒有綠葉製造養分,因此需要靠溶解侵入其皮層組織的萌發菌和蜜環菌作爲營養來生長。
由於天麻的生長繁殖具有特殊性,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依賴其野生資源,造成野生天麻數量急劇減少。爲研究天麻生長秘密,1966年至1979年的10多年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周鉉在小草壩潛心鑽研,進行天麻無性、有性繁殖實驗,最終成功實現了天麻的人工繁殖和推廣,改變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種植的歷史。
經過40多年發展,如今昭通市形成了以彝良縣爲中心的天麻連片種植區域。
爲保障天麻優良品質,昭通市按照野生天麻生長習性,採取林麻間種的仿野生栽培模式,嚴格按照種1畝天麻配套營造4畝菌材林的要求,不施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及除草劑,確保昭通天麻原生態、無污染、道地性,也保護了土地資源和植被。
由於昭通天麻品質優良,銷售價格高於很多天麻產區,當地許多農民通過種植天麻增收。小草壩鎮村民陳雲明自家種植了10多畝天麻,去年豐收後還幫助周邊農戶代銷天麻8萬多斤,銷售額近400萬元。“許多人慕名而來買我們昭通天麻,最近幾年通過電商直播銷售,銷路更寬了。”陳雲明說。
據介紹,爲抓好種源保護,昭通市近年來在野生天麻密度大、數量多的彝良、大關、永善、鎮雄4縣設立了7000畝的種質資源保護區,有效保護野生天麻種質資源。經過10年研究,昭通市還申報認定了5個天麻新品種。
昭通市天麻研究院主要從事天麻栽培、初深加工應用基礎研究及天麻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推廣。天麻研究院副院長王玉川表示,近年來,通過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等單位搭建科研平臺,開展昭通天麻良種選育和本地優質“兩菌”提純復壯、篩選擴繁,爲良種和“兩菌”生產企業提供優質種源,實現了天麻產業可持續發展。
延展產業鏈條
據介紹,昭通天麻個頭大、肥厚飽滿、天麻素含量高,且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爲突破傳統以銷售鮮乾貨等初級產品爲主的模式,近年來,昭通市聚焦精深加工賽道,多方發力,逐步構建從種子(苗)繁育、“兩菌”生產、初精加工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完整產業鏈。
昭通市定風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藥材種植、研發、生產、銷售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生物企業。在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按照大小分揀出不同等級天麻,製成中藥飲片。
“產品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200萬元。”公司副董事長楊洪樹說,今年企業正新建食品加工車間,開發天麻植物飲料、天麻植物濃漿、天麻超微粉等。
爲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昭通市加大扶持力度,市級每年投入資金500萬元左右,用於以天麻爲主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明確7個天麻產業縣區安排不低於銜接資金總量的3%用於支持天麻種源保護、良種繁育、“兩菌”生產、產業基礎設施、初精加工、科技研發、品牌打造的全產業鏈發展。
“圍繞天麻引進了一心堂集團、好醫生集團等企業,持續培育壯大永孜堂、驊成等一批天麻生產經營主體。”昭通市天麻特產局副局長李讓雲介紹,2023年天麻被列入“藥食同源”目錄後,天麻酒、天麻飲料、天麻燕窩等多樣產品快速進入市場,昭通市天麻產品呈多元化發展態勢。截至2024年,昭通市登記註冊天麻相關經營主體達1160家,研發生產藥品、保健品、食品、日化品四大類32個產品。
提升品牌價值
近年來,昭通市建設了天麻科技示範園、天麻博物館、小草壩天麻國際交易中心,舉辦了系列活動,提升了昭通天麻的知名度。
“我們積極推進有機認證及品牌申報,推動昭通天麻向有機、綠色、原生態產業化發展。”李讓雲說。目前,昭通天麻有機認證面積達10萬畝,“昭通天麻”已入選國家首批地理標誌重點應用目錄。
李讓雲也坦言,昭通天麻產業發展仍面臨挑戰,“儘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天麻基礎研究起步較晚,例如,連作障礙、種植菌材替代技術等關鍵問題尚未完全攻克。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足,產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王玉川介紹,研究院近年來積極與外部科研機構合作,組織開展天麻藥理藥效研究、種質資源基因庫建設、良種和“兩菌”選育等工作,彌補基礎研究滯後的短板。“例如,我們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開展了‘菌草栽培天麻實驗研究’項目,與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合作推進‘昭通天麻林下種植連作障礙土壤因素’研究項目等,許多研究仍在進行中,我們將持續做好基礎性工作,力求突破關鍵技術,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地。”
據介紹,下一步,有關部門、企業將以綠色有機爲抓手、品質提升爲核心、品牌打造爲重點、精深加工爲突破、科技創新爲支撐,打造天麻交易市場、精深加工集聚區等。(經濟日報記者 曹 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