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雲南昭通,首批“土豆米”上市

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一些老百姓稱土豆爲“洋芋”把它搭上配料做成麻、辣、香等各種風味美食,成爲難忘的家鄉味道。如今,科學研究賦予土豆更多可能。“土豆米”,一種由新鮮土豆經過新型加工技術轉化成的米粒形狀的澱粉製品正在雲南進行首批產品生產和銷售測試。這項新研究成果有望讓產量巨大的土豆成爲更多人的主食。

前不久,在地處烏蒙山區的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宣佈:我國第一條“土豆米”生產線建成投產。這條生產線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學家吳奇帶領團隊歷時5年多研發的最新成果,聚焦植物多糖、蛋白複合體系的高水分擠壓重組技術研發,實現薯類雜糧主食化、加工技術產業化。

吳奇院士團隊的研究項目從物理層面改變土豆澱粉大分子的特性,重塑澱粉鏈,融合了大分子物理理論、食品大分子加工與高分子擠塑造粒技術。“這不僅是我國第一條把新鮮馬鈴薯變成乾燥大米的生產線,也是世界第一條。這是我們團隊自己的技術。”吳奇院士說。

巧家縣馬樹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農藝師鄧勇介紹,澱粉是植物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由連接在一起的長鏈糖分子組成。土豆澱粉的支化鏈比大米稍多,導致其口感和大米有差異。“土豆米”加工技術改變了土豆澱粉鏈的構型,讓土豆口感更佳,兼具美味和營養。

昭通曾被世界馬鈴薯大會授予“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榮譽稱號。全市近110萬戶、400萬人種植馬鈴薯,佔總人口的65%。統計顯示,2024年昭通市馬鈴薯產量達350萬噸。經初步測算,用2.5噸土豆可以加工出1噸土豆米。

“土豆米”還將帶動其他雜糧的種植與深加工,打通山地農業全產業鏈。馬鈴薯在我國大部分區域都可種植,“土豆米”加工技術具有集成化、可複製的特點,可在全國範圍進行推廣。目前,當地正在進行首批“土豆米”產品的區域銷售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