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應急廣播打通防汛“最後一公里”
“各位村民請注意!各位村民請注意!這裡是勐梭鎮應急廣播室,氣象部門發佈暴雨紅色預警,未來2小時內勐梭鎮將出現強降雨,請地質災害隱患點羣衆立即轉移至應急避難所!”
7月9日,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勐梭鎮應急廣播驟然響起,用當地羣衆熟悉的“鄉音”播報的預警信息穿透雨幕,直達全鎮6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伴隨着急促的預警聲,西盟縣勐梭鎮2025年“1262”防汛叫應和應急綜合演練正式拉開帷幕。
演練現場:從預警到轉移的“黃金2小時”
演練模擬西盟縣勐梭鎮遭遇特大暴雨,引發山洪地質災害。8時45分,“西盟縣防汛抗旱應急工作羣”發佈預警信息,勐梭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經研判,立即啓動Ⅰ級防汛應急響應。
“收到預警後,我們迅速啓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叫應機制。”勐梭鎮黨委書記魏兵介紹,鎮指揮部第一時間通過應急廣播平臺向全鎮播報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在演練核心區——班母村一組地質災害點,同步電話叫醒各組組長、網格員和地質災害監測員;村組幹部利用“大喇叭”進行“雙語”喊話提醒村民;並組織村組幹部、網格員、地質災害監測員開展全覆蓋巡查,一旦發現險情立即組織羣衆轉移。
“廣播裡說雨太大,有危險趕緊跟着網格員到球場。”班母村一組村民扎母指着小組會議室的應急廣播終端說,以前要等村幹部騎摩托來喊,現在“大喇叭”一響,連山背後的人都能聽見。
協調聯動:“1262”機制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此次演練設置‘暴雨預警響應’‘地質災害避險’‘指揮體系建立’三大版塊。”勐梭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龍丹秀介紹,演練模擬班母村一組出現地質災害險情,重點檢驗應急廣播“叫應”效能,以及鎮、村、組三級信息上報、羣衆緊急轉移、初期指揮體系建立與運轉、基層應急隊伍先期響應處置等內容。
通過以班母村爲試點的實戰演練,檢驗防汛綜合應急預案、方案及處置流程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實提升地質災害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
演練的順利開展得益於紮實的跨部門協同基礎。汛期前,勐梭鎮着力建立應急廣播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的橫向對接,將應急廣播深度融入當地應急管理體系。
在“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框架下,充分發揮應急廣播主動發佈、精準覆蓋的優勢,持續強化預報、預警、叫應、調度、轉移避險、救災、信息直報等方面的聯動措施,確保第一時間播報重點防汛隱患、避險提示和汛情動態,推動應急廣播在防汛救災關鍵環節發揮重要作用。
基層聲音:“大喇叭”築起“生命防線”
“以前覺得應急廣播就是宣傳政策,現在發現它在關鍵時刻作用巨大!一旦有緊急情況,廣播一喊話,大家聽到後立馬就能撤離,既方便又爲羣衆爭取了寶貴的避險時間!”班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巖兒感慨地說。
目前,西盟縣已建成應急廣播終端438個,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及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爲科學有序、安全平穩度汛,西盟縣充分發揮應急廣播作用,宣傳重點聚焦“引導”和“預警”,及時發佈雨情、水情及防災避險信息。採用“普通話+多種民族語”形式,播發防汛度汛相關內容。
截至目前,全縣各級應急廣播平臺通過“鄉音土話”播報天氣預報306期、防汛減災知識74期235次。各鄉(鎮)平臺還通過廣播喊話、情景劇等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高頻次、廣覆蓋地開展汛期安全宣傳,持續引導羣衆增強防範意識,全面築牢防汛減災安全防線。
同時,爲確保應急廣播系統關鍵時刻穩定運行,西盟縣廣播電視局組建專業維修隊伍,組織技術人員對應急廣播機房、平臺及問題終端進行檢修調試,及時解決部分廣播音量低、無聲響、網絡中斷、線路阻斷等問題。創新推行應急廣播“積分制”運維管理激勵機制,將“積分超市”作爲調動基層運維力量、提升運維水平的有效載體,激發羣衆參與應急廣播日常管理維護的積極性,着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廣播治理新格局,終端在線率穩定保持在94%以上。
“勐梭鎮充分發揮應急廣播‘傳播快、覆蓋廣’的優勢,將其深度融入‘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勐梭鎮宣傳委員黃鳳表示,此次實戰演練第一時間通過應急廣播發布預警信息,有效檢驗了應急廣播協調聯動、快速響應的能力,實現了預警信息精確到組、叫應責任落實到人,切實打通了應急信息傳遞的“最後一公里”,爲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西盟縣將不斷完善應急廣播應急演練機制,定期聯合水務、氣象、地震等部門開展多場景演練,持續檢驗和優化應急廣播協調聯動效能,提升各部門協同配合和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高效開展救援,保障應急廣播在關鍵時刻“用得上、用得好、發揮實效”。(李紅輝、黃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