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打出“組合拳” 拓寬羣衆就業路
本文轉自:人民網-雲南頻道
近年來,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爲引領,聚焦民生福祉,打出“就近就業+創業帶動+勞務品牌”組合拳,有效幫助更多羣衆實現家門口就業、穩定增收。
就近就業:零工市場織密民生網
“我現在在縣城的一家酒店上班,既能照顧家裡,收入也穩定。”段佳麗一邊錄入客人信息,一邊說。
三個月前,她從外地辭職回鄉時還曾爲就業發愁:“離家近的工作機會少,收入高的崗位又難以兼顧家庭。”得益於西盟縣零工市場的精準對接,她很快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這個被段佳麗稱讚的零工市場,是西盟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於2024年爲當地羣衆搭建的“就業橋樑”。其創新之處在於聚焦“靈活就業、促進共富”,爲求職者與用工單位提供雙向服務。市場通過定期街頭設點招聘、高頻次舉辦線下招聘會、實時更新線上崗位信息等方式,將就業崗位精準送達待業羣衆。
截至2025年6月,西盟縣零工市場已成功對接用工企業330家,發佈崗位超3萬個,幫助125人實現就業。更貼心的是,該縣在鄉鎮同步建設就業創業服務站和零工驛站,進一步織密就近就地就業服務網絡,讓羣衆“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成爲現實。
創業帶動:“西盟工匠”開出致富花
“‘西盟工匠’不僅要做精茶藝,更要帶動種茶鄉親共同致富。”在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商煙街茶廠,拉祜族漢子周扎戈捧着鮮葉說道。他不僅是茶廠經營者,更是鄉親們信賴的致富帶頭人。
接手茶廠之初,周扎戈便意識到茶農面臨的困境——優質生態茶原料只能低價出售。爲改變這一局面,他帶領黨員骨幹赴普洱學習製茶技藝,外出參展學習包裝營銷,成功將單一的綠茶產品拓展爲十餘個品種,產品單價從幾十元躍升至數百元,茶農的原料收購價也隨之翻番。
“提供崗位解一時之急,傳授技能方能長久致富。”這是周扎戈常說的話。在田間地頭,常能看到他與技術人員指導茶農的身影;對缺乏經驗的農戶,他組織黨員“一對一”結對幫扶,“手把手”教授施肥、修枝技術;還定期邀請省內外專家開展培訓。如今,這些茶農家的茶園收入普遍增長50%。
在佤山,像周扎戈這樣的“西盟工匠”羣體正在壯大,他們以技能創業,也帶動鄉親就業,這得益於西盟縣對就業創業的持續扶持。2025年至今,西盟縣創業園新增入駐企業8家,累計達43家;新增產值超1484萬元,累計產值突破6524萬元,累計帶動293人實現本地穩定就業。通過升級園區平臺、建設人才基地、培育“西盟工匠”等舉措,該縣持續爲創業者搭建舞臺。
品牌引領:“佤山歌舞者”舞動全國
“初到上海,我們身着民族服飾在歡樂谷跳佤族舞,瞬間吸引衆多遊客圍觀。那一刻,我堅信我們的歌舞能走向全國。”電話那頭,來自西盟縣勐卡鎮的佤族漢子巖主充滿信心。2009年,他隻身闖蕩上海,從基層演員成長爲演出管理者。如今,他帶領10名同鄉紮根上海歡樂谷,不僅自己在上海安家落戶,更帶動團隊成員人均年收入穩定在6萬餘元。
在西盟,不乏像巖主這樣帶領鄉親“舞向全國”的帶頭人。勐梭鎮的巖羅則將舞臺“搭”得更遠——在深圳創辦文化公司,成功輸送900餘名佤族演員赴北京、上海等地的景區駐場演出,並讓佤族歌舞登上國際舞臺。
他們的經歷,生動詮釋了“西盟佤山歌舞者”勞務品牌從“本土演藝”到“全國乃至國際輸出”的蛻變之路。亮眼成績的背後,是西盟縣對該品牌的精心培育。
近年來,西盟縣立足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稟賦,深挖潛力,通過強化技能培訓賦能從業者、着力品牌建設打造就業新名片等舉措,推動“西盟佤山歌舞者”勞務品牌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成功走出一條依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促進轉移就業的致富路徑。
據瞭解,西盟縣每年定向培訓從業者2000餘名,重點培育民族文化傳承人194名,將佤族舞步、傳統樂器演奏等技藝轉化爲市場競爭力;同時,創新“政府搭臺+經紀人對接”模式,精準輸送演員至省內外景區。
目前,有2000餘名佤山青年活躍在全國各地舞臺,每年爲西盟縣創收超1.2億元,有力印證了民族文化的世界魅力,也彰顯了有溫度的品牌建設如何將熱愛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幸福。
西盟縣就業之路越走越寬,得益於持續發力的“組合拳”:零工市場織密“就近就業網”,創業扶持激發“帶頭人”活力,勞務品牌將民族特色轉化爲就業優勢。這些探索既滿足了當前就業需求,更夯實了長遠增收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就業優先目標,圍繞就地就近就業和外出務工兩大方向精準發力。強化崗位供需對接與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就業幫扶長效機制,切實保障羣衆‘就業有崗位、增收有渠道’,以更有力舉措築牢就業這一民生底線。”西盟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羅恆祿表示。(虎遵會、陳龍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