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溼地保護修復取得新成效
●全省溼地面積59.37萬公頃,僅佔全國溼地面積的1%,但具有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類型複雜多樣、生物種類豐富、生態景觀壯麗等特點,保育了佔全國53%的溼地植物和43%的溼地脊椎動物
8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守護溼地之美共享詩意生活”新聞發佈會,介紹我省溼地保護的相關成效。
雲南全省溼地面積59.37萬公頃,僅佔全國溼地面積的1%,但具有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類型複雜多樣、生物種類豐富、生態景觀壯麗等特點,保育了佔全國53%的溼地植物和43%的溼地脊椎動物,發揮着“水塔”“基因庫”“碳庫”等重要功能,孕育了絢爛的自然景觀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海、碧塔海、瀘沽湖、普者黑是詩與遠方,拉市海、大山包、納帕海是“觀鳥天堂”,生動詮釋了“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溫潤美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溼地保護工作,將高原溼地保護納入“生態立省”發展戰略,構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高位推動溼地保護修復。頒佈施行了《雲南省溼地保護條例》等不同區域尺度和不同生態要素的法律法規,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重要溼地認定》地方標準和認定辦法等系列制度,搶救性保護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高原溼地,“國家對溼地實行分級管理和名錄制度”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溼地保護法》,省級層面出臺關於加強溼地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貫徹落實溼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省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制定實施《雲南省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構建起雲南溼地保護修復的“四樑八柱”。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大山包和拉市海等國際重要溼地5處、香格里拉市千湖山等國家重要溼地3處、沾益海峰等省級重要溼地29處,建立瀘沽湖等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7處、撫仙湖等溼地公園19處,首次構建起完整的溼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體系。印發實施《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三區”溼地建設管理指導意見》,聚焦高原湖泊保護管理,制定溼地修復植物名錄及物種負面清單,堅持“一湖一策”,推動湖泊治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聯治”轉變,形成湖泊溼地保護的“雲南模式”。積極爭取溼地項目和資金,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國際重要溼地、國家重要溼地、國家溼地公園、省級以上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科學實施溼地保護與修復等項目,示範帶動全省溼地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
夏末秋初,《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美景,在雲南溼地中呈現。監測數據表明,納帕海黑鸛數量從2016年的200只增加至416只,成爲國內黑鸛種羣數量最大、分佈最集中的越冬地和停歇地;劍湖紫水雞數量從2016年的767只增加至1478只,成爲國內紫水雞種羣的最大分佈地;“鳥中大熊貓”彩䴉在滇池、瀘沽湖、大盈江等多處溼地現身,並首次在劍湖溼地成功繁殖。同時,野菱、海菜花等重點保護植物分佈範圍逐年擴大,大山包、拉市海溼地植被覆蓋率分別提高了14%和1%,騰衝北海成爲國內種羣規模最大的野生蓴菜分佈地。溼地及其周邊“珍、稀、奇、特”的野生動植物,讓溼地煥發靈動的氣質,吸引着大家不遠千里來到雲南,品味詩意生活。
今年7月24日,大理市在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獲得“國際溼地城市”認證授牌,成爲雲南首個“國際溼地城市”,生動詮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於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定義,爲“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注入了“源頭活水”。
雲報全媒體記者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