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楚雄市構建大調解格局打造“幸福調解”品牌 繪好新“楓”景調出幸福音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石飛 通訊員 吳沅錦

“調解員不僅解決了問題,還修復了親情,我們全家都非常感激。”近日,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魯某與子女的房產繼承糾紛讓一家人鬧得很不愉快,家庭關係幾乎破裂。楚雄市司法局瞭解情況後,及時組織人民調解員聯合楚雄市人民法院法官和律師團隊,通過“調解+司法確認”模式,僅用2天達成調解協議,成功化解這一家庭矛盾,事後,魯某一家來到楚雄市司法局表示感謝。

近年來,楚雄市司法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雲南實踐,全力統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資源,構建大調解格局打造“幸福調解”品牌,2024年,全市各類調解組織共化解矛盾糾紛15219件,調解成功14254件,調解成功率93.65%,引導依法化解965件,爲平安楚雄、法治楚雄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在特殊領域的問題中,我們聯合專業人員進行調解,達到了先預防,再調解,最後修復的工作目標。此外,我們還組建了一支由專業調解員、法律顧問、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組成的多元化調解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還熟悉當地民情,能夠更好地與羣衆溝通,提供有針對性的調解服務。”楚雄市司法局工作人員畢金林告訴《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楚雄市司法局通過構建“四級網絡”(市、鄉鎮、村、小組)和“橫向六聯”機制,覆蓋全市,形成“一中心、三調解、千組織、萬調員”的立體化調解體系。通過採用“(4+N)×2”首調責任制,每件糾紛至少經過1次調解,最多8次逐級化解,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結合“法、理、情”三原則,引入心理諮詢師和行業專家參與調解,注重源頭預防和風險預警。

走進楚雄高新區產業園區服務中心,一臺“雲嶺法務通”智能法律服務機器人引人注目。畢金林現場演示:“羣衆只需語音提問,機器人即可生成法律意見書,還能視頻連線律師。”

“以前找律師得跑幾十公里,現在村裡機器人和手機都能用!”鹿城鎮村民張某通過“雲南掌上12348”微信公衆號,10分鐘內獲得工傷賠償指引,成功維權。楚雄市司法局數據顯示,2024年線上平臺訪問量達4250次,羣衆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法律諮詢、文書代寫等7大類服務。

2024年,楚雄市配置179臺智能終端,覆蓋市、鄉、村三級平臺,累計解答諮詢1188人次,出具法律意見書462份。

“哪裡有人羣,哪裡就有調解組織;哪裡有糾紛,哪裡就有調解工作。”按照此工作理念,楚雄市司法局還在多個社區設立了特色調解工作室,成立34個行業性調解委員會,覆蓋醫療、物業、勞動爭議等重點領域。

“未來,楚雄市司法局將繼續深化公共法律服務和普法工作,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爲市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楚雄市司法局局長張金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