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增4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傳承風箏、妝佛等傳統技藝

雲林縣政府114年公告「風箏」登錄傳統工藝等4位保存者,希望永續傳承雲林縣的無形文化資產。(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政府114年公告「風箏」登錄傳統工藝、「崙背詔安客莊迎暗境」登錄民俗,並同步新增認定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蔡炯容」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大木作技術」保存者「林山田」,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日前特地前往貼紅榜恭賀,希望藉由更多的保存者,永續傳承雲林縣的無形文化資產。

「風箏」傳統工藝侯順政藝師運用傳統方式,以米字形竹製骨架設計風箏多節架構,其中涵蓋「扎、糊、繪、放」等技法,並加以桂竹、尼龍布、格子布及水性絹印原料進行風箏彩繪,侯順政即爲此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的實踐及傳承者。

「崙背詔安客莊迎暗境」登錄雲林縣民俗,保存者「水汴頭崇賢寺」。迎暗境爲詔安先民一方面爲防範盜匪,另一方面爲闔家團圓、歡喜過節、祈求神明福佑所進行的遊莊繞境活動,居民用竹子製作更寮及火把,以擔仔火遊莊、神轎遶境、路祭等展現傳統形式,並發展成1年1度的崙背詔安客莊盛事。

傳統工藝「粧佛」新增認定保存者蔡炯容,「粧佛」是結合木雕與漆藝的傳統工藝,專指神佛像的雕刻與裝飾,其製作過程講究儀式、技術與敬神精神,代代相傳,工序繁複。從開斧、雕刻、彩繪到安金,每一步皆遵循嚴謹傳統,最終透過開光點眼儀式完成神像的神聖化。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大木作技術」新增認定保存者「林山田」,林山田從事大木作相關工程已逾20年,精通榫卯結構、屋架結構計算、木構件製作等傳統技藝技術。除實務參與外,亦擔任推廣講師,於多場修復現場及工藝研習營中,傳授大木作知識與操作技術。

雲林縣政府指出,後續將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4位保存者及新增登錄項目的保存維護計劃,以利珍貴無形文化資產及保存技術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