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雲林藝師增3人 21人作品聯展
21名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1日舉行聯展,獲縣長張麗善(前排右六)頒贈感謝狀後大合照。(周麗蘭攝)
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迄今授證41名,1日再新增3人,分別是侯順政的風箏傳統工藝、蔡炯容的粧佛技術、林山田的大木作技術,由縣長張麗善於文化觀光處展覽廳親自授證,隨後舉行21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作品聯展,展期至13日。
藝師侯順政投入風箏製作逾40年,他以傳統「米字形」竹製骨架,以「扎、糊、繪、放」等技法做出多節架構,最後使用桂竹、尼龍布、格子布並加以彩繪,將地方特色融入風箏彩繪,例如包青天,迄今製作超過3000個在世界各國放飛。
73歲的藝師蔡炯容16歲起學習粧佛,擅長塑造軟身媽祖神像的神韻,曾承作北港朝天宮、東京朝天宮、嘉義配天宮等神像,亦參與多間廟宇重要神尊修復。
現年57歲的藝師林山田早年從事鑿花,後來學習大木作,精熟榫卯工法與尺白規矩,他秉持遵循古法、修舊如舊精神,曾承作松柏嶺受天宮、南瑤宮、學海書院等重要寺廟與古蹟修復工程。
雲林縣文化資產保存者累計44位,1日邀請21位展出,包括傳統彩繪、剪黏工藝、錫工藝、粧佛、交趾陶、紙塑神像、風箏、北港金聲順開路鼓、轎前吹、燈籠工藝、白鶴獅製作技術、龍獅製作技術、獅頭製作、大木作技術、鑿花技術、藝閣等16項技藝領域共80件作品,展期至8月13日。
張麗善表示,雲林縣至今已登錄44件無形文化資產及保存技術,縣府多年來透過調查研究、保存者制度建立、策展推廣等方式,讓傳統技藝得以延續與發展,並與時俱進。
文觀處長陳璧君說,展覽期間特別安排林朝金指導木雕工藝、侯順政帶領風箏製作體驗,讓民衆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