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一般性補助款遭砍37.6億元 張嘉郡轟:有錢改路名沒錢顧人民

▲張嘉郡。(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雲林縣政府今年度的一般性補助款遭砍37.6億元,立法委員張嘉郡今(22日)表示,一般性補助款是法定預算,中央不能恣意縮減,且最近看到內政部有預算可以補助改路名,卻大砍一般性補助款,讓她深感行政院「有錢改路名、沒錢顧人民」,呼籲行政院懸崖勒馬,不該把人民福祉當成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張嘉郡表示,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比去年增加73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諷刺的是,行政院因應的方式不是檢討如何撙節開支,把錢花在刀口上,而是一直喊窮,還把責任轉嫁到地方。根據今年通過的《財劃法第30條》第3項規定,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項金額,不得少於修正施行前一年度預算編列數,這次大砍37.6億元后僅剩100億元,已經低於去年的131.69億元,行政院已經明顯違反《財劃法》。

張嘉郡表示,最近看到內政部有預算可以補助改路名,卻大砍一般性補助款,讓她深感行政院「有錢改路名、沒錢顧人民」,縣市政府的資源本來就不如直轄市,行政院縮減給縣市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等於是加大城鄉落差,把縣民當成次等國民。

張嘉郡說,回顧過去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像吹汽球一樣快速膨脹,從2017年的1.93兆,快速膨脹到今年的3.13兆,成長高達1.62倍,國債數字也節節升高,從2017年國債數字爲5.48兆,累積至今年6.2兆新臺幣,平均每位國人負債26.5萬元。

張嘉郡表示,民進黨8年完全執政,立法院形同立法局,對於浮濫編列的預算照單全收,錯誤的政策所造成的浪費,都是全民埋單,現在新的國會,在野黨佔多數,當然要強力監督,避免讓國家陷入財政煉獄,持續債留子孫。

張嘉郡呼籲,中央與地方是一個行政團隊,地方是中央的延伸,行政院應該重新思考,儘快調整補齊原定該撥給各地方政府一般性補助款的差額,穩定地方的財政,推行政府施政,纔是國家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