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 酸菜滷水變液肥 文蛤育成增3成
雲林縣政府與臺灣大學合作將滷水製成文蛤養殖液肥,育成率可增2至3成。(張朝欣攝)
雲林縣政府爲減少大埤鄉製造酸菜後產生的廢棄滷水污染環境,與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將滷水製成文蛤養殖液肥,此計劃採「生物循環再利用」方式,透過液肥生產餌料生物,減少傳統養殖使用魚粉施肥,進而減緩池底老化、穩定水質,經實驗,文蛤育成率可增加2至3成,未來將推廣強化文蛤養殖產業。
雲林縣大埤鄉是全臺酸菜主要產區,但醃製酸菜產生的高鹽分滷水、菜渣等農廢問題,會影響環境與土壤,縣府、大埤鄉多年來積極尋求各種方法解決,希望創造永續環境與農民收益雙贏。之前曾以滷水製成牛羊用鹽磚,補充其礦物質等營養攝取,進一步將滷水製成文蛤養殖液肥。
負責此計劃的縣計劃處長李明嶽表示,近年來因極端氣候等因素,雲林沿海持續出現文蛤暴斃情況,滷水製成文蛤液肥,可用來生產浮游動植物作爲文蛤的食物,其成本只有傳統養殖的3至5成,且文蛤生長情況也比較好。目前酸菜液肥的操作方式,已設計成不同SOP模式,包括髮酵池及噸桶法。
李明嶽說,臺大研究團隊已與漁民合作,進行酸菜滷水的文蛤養殖對照實驗,發現使用滷水的文蛤池成長較穩定,明顯優於傳統養殖,主要是可減少水體震盪。更重要的是,颱風過後,傳統養殖池文蛤幾乎全軍覆沒,而使用液肥的文蛤池損傷約3成。
縣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指出,文蛤屬濾食性雙殼貝類,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微藻等爲食,本計劃採用「生物循環再利用」資源處理方式,利用酸菜液肥應用於養殖池生產餌料生物,可減少傳統養殖使用魚粉施肥,不僅提供餌料生物生長,還可減緩池底老化、穩定水質,提升文蛤育成及生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