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嘉義推動廢竹材再利用 大林鎮建加工場

嘉義縣大林鎮是全臺烏殼綠竹筍重要產區,清園所產出廢棄竹材,以往就地焚燒,無去化管道。記者黃於凡/攝影

每年烏殼綠竹林清園產生大量廢棄竹材,早年直接就地焚燒,嘉縣府推動竹材再利用,栽培杏鮑菇、發展生質能,讓「老竹變綠金」;嘉縣府進一步補助大林鎮農民成立農糧剩餘產物集貨加工場,昨動土,並與蕈菇業者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每年供應2千公噸竹屑。

嘉縣府農業處長許彰敏說,嘉義縣、雲林縣每年清理竹園面積約350公頃,產出2.5萬公噸廢棄竹材,農糧署、林業署、縣府今年補助6千萬元協助農民黎勝通建置農糧剩餘產物集貨加工場,盼協助鄰近雲嘉地區穩定有效去化廢棄竹材,串連商業模式、推動資源再生。

加工場設於大林鎮,農業處指出,黎勝通投資設1組小型現地破碎機,每年可處理46公頃竹園,年供應3300公噸破碎竹材,也投資1場竹材加工與堆置場,年產產能2萬公噸,可處理275公頃竹園竹材;雲林斗南鎮農會投資設置1組大型現地破碎機,每年可處理62公頃竹園,供應4400公噸破碎竹材。

農業處解釋,廢棄竹材在現地粗破碎後,再進入加工場分選竹葉與雜物,最後投入機器進行細破碎,就能出料再次利用,目前每年可處理275公頃竹材,產出7700公噸粗破碎竹材,建置加工場後,預計未來每年可產出2萬公噸竹屑,作爲菌菇太空包、生質燃料原料。

黎勝通也與兩個蕈菇業者籤合作備忘錄,未來每年提供2千公噸竹屑。蕈優生物科技農場指出,竹材經破碎加工爲4至6釐米,可加進太空包栽培杏鮑菇、黑美人菇,實驗顯示將40%竹屑替代木屑後,杏鮑菇生長速率可提升11%,目前農場已穩定運用竹屑種植杏鮑菇,每年竹屑需求量約2千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