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古坑華山大湖底 賞螢新亮點

雲林縣府今年在古坑鄉華山村「大湖底」設立賞螢示範區,營造螢火蟲幼蟲與其獵物蝸牛、蛞蝓適合棲息的環境。(雲林縣府提供/雲林周麗蘭傳真)

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螢火蟲棲地覆育工作,近年持續於古坑鄉華山村、樟湖村、草嶺村等地覆育,今年在古坑華山村大湖底部落設立賞螢示範區,並增設「天秀山莊」與「桂啡農場」2處教育據點,以覆育黑螢屬爲目標。

雲林的螢火蟲覆育棲地目前在華山土石流園區、山豬湖部落、樟湖芊蓁籠部落、張師傅生態紅茶園等地,已成功培育包括黃緣螢、大端黑螢、黑翅螢、臺灣窗螢、山窗螢及雙色垂須螢等原生螢火蟲。

縣府表示,此次覆育計劃與嘉義大學何坤益教授團隊合作,透過場域實踐訓練,讓學生參與棲地調查與改善,提升黑翅螢族羣數量。

螢火蟲的棲地必須減少光害、水污染與棲地破壞,同時維持溼地、溪流的自然條件,族羣繁衍能力才能穩定提升。因此,華山大湖底賞螢示範區鄰近野溪,水源豐沛,是覆育水生螢火蟲的理想基地。

縣府說,園區保留原生溪流與自然引流水源,並利用基地原有低窪地形,鋪設不透水層形成淺水溼地,讓水流緩慢不致乾涸。同時堆置落葉、枯木及腐植質,維持土壤溼潤,營造幼蟲與其獵物蝸牛、蛞蝓適合棲息的環境。

爲降低園區的光害干擾,增設遮光設施與樹林屏障,並採多層次植栽設計,包括喬木層遮蔭降溫、灌木層提供獵物隱蔽空間、草本層供螢火蟲成蟲停棲與覓食,將種植茄苳、黃荊、青剛慄、厚葉石斑木、臺灣海桐與楓香等180株原生樹種,並覆育「蕨類」與「地被」植物,未來將開放在地學校參與環境課程。

農業處強調,覆育行動仰賴多方合作,期盼覆育成效逐年提升,讓螢火蟲光芒再度在鄉野閃耀,作爲生態保育工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