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大湖口溪整治後反釀災 豪雨致下水道倒灌 斗南淹大水

斗南鎮雨水下水道的排放口低,大湖口溪整治完畢容納的水量更大,導致水壓循着下水道發泄,造成斗南市區淹水。(周麗蘭攝)

大湖口溪2年前完成整治,達到25年防洪保護頻率,3日、4日豪雨大湖口溪水位擡更高,竟沿着下水道倒灌,造成水孔蓋冒水,致使斗南大淹水,雲林縣府將與第五河川分署合作「抓漏」彌補,包括雨水箱涵出口增設水閘門、下水道出口對大湖口溪、加強清疏。

去年凱米颱風來襲大湖口溪首次度溢淹,第五河川分署遂在上游局部加高護岸,3日、4日雲林降下暴雨,大湖口溪水位再擡高到32.16公尺,逼近堤頂高度32.96公尺。

雲林縣府分析指出,大湖口溪的水位壓力大,不僅地面雨水無法排出,下水道缺乏水閘門,造成溪水倒灌入下水道從水孔蓋冒出,斗南鎮建國三路一帶淹水。

立委張嘉郡(發言者)今(5日)邀集水利署、國土署、縣府水利處、斗南鎮公所等單位會勘。(周麗蘭攝)

立委張嘉郡今(5日)邀集水利署、國土署、縣府水利處、斗南鎮公所等單位會勘,五河分署長吳明華指出,當天派員前往斗南鎮建國三路、明昌路口現勘,發現多處水孔蓋都涌出泥水,進一步勘查得知雨水下水道在大湖口溪的排放處未設置逆止閥等防止倒灌設施,造成內部壓力升高從水孔蓋冒水,導致大馬路淹水。

雲林縣府水利處科長羅士閔指出,斗南雨水下水道出口以前無倒灌問題,這次主要是因大湖口溪完成整治,保護標準提高到25年,臺鐵鐵橋一帶堤防又加高,水位變更高,舊雨水箱涵無法承受水壓造成倒灌。

縣府提出分階段改善之道,一是雨水箱涵出口做水閘門,二是雨水箱涵改成順向接大湖口溪,並配置簡易抽水站,三是水利署加強清疏,讓大湖口溪水位下降,使斗南鎮低窪處雨水排出。

國土署下水道工程分署副分署長沈益生直言,斗南雨水下水道建置超過30年,去年、今年才發生溪水從人孔倒灌問題,原因是河牀提高、下水道高程卻固定,市區排不出水,建議水利署加強河道疏浚,縣府也應作地下水道檢討。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淤積的部分先清疏,水閘門做好之前會與雲林縣府水門做好之前,先做簡易式抽水站,避免內水排不出去。

張嘉郡也強調,大家都不願意淹水,治水不要政治口水,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纔是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