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17世紀史實研究工作坊 聯手學界地方力量...完善縣誌編纂

▲雲林縣政府舉辦「17 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共識工作坊」,共同探討17世紀雲林早期歷史發展。(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爲推動《雲林縣志》書寫工作,深化地方文化研究,雲林縣政府舉辦「17 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共識工作坊」,邀集多位學界專家、《雲林縣志》與《鄉鎮志》編纂團隊人員,以及衆多關心地方文化的民衆與研究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17世紀雲林早期歷史發展。

活動開場,由縣長張麗善親自頒發「雲林縣志榮譽顧問聘書」予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以及「雲林縣鄉鎮市志榮譽顧問聘書」予《雲林縣志》總編纂吳學明教授。張麗善表示,感謝李豐楙院士、王泛森院士及吳學明教授爲《雲林縣志》及《鄉鎮市志》提供專業指導與建言,爲提升本縣誌書編纂品質的重要推手,也爲地方文化建構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未來仍持續借重學者專業性,共同完善縣府與公所縣誌及鄉鎮市志內容。

張麗善指出,雲林縣是全臺灣唯一沒有縣誌的縣市,在1973年曾有《雲林縣志稿》,但遲遲無法完成,她上任後決定推動完成雲林縣志,我們也非常榮幸,透過張清良總顧問,邀請到雲林子弟吳學明教授擔任總編纂,吳教授經驗豐富,曾參與多個縣市的縣誌編纂。她強調,能夠完成《雲林縣志》是一項歷史大業,不僅表達對先人的敬重,也能讓下一代瞭解家鄉歷史與背景,更是給旅外鄉親的重要精神支持,讓他們在外縣市也能感受到雲林人的驕傲與尊嚴。 張麗善進一步說明,《雲林縣志》不僅是地方治理的重要依據,更是文化保存與世代傳承的資產。雲林縣政府自2021年啓動縣誌編纂,目前已進入期末階段,預計於2025年完成各志篇20萬字文稿撰寫與修正,屆時將公開展示供各界閱覽。經成果定稿後,2026年可正式出版雲林縣史上第一部《雲林縣志》。

全書共分9志(每志爲一卷),加上卷首與卷尾,共計11卷34篇,內容涵蓋沿革、地理、政事、經濟、教育、社會、宗教、文化與人物等面向,完整記錄雲林歷史文化,是拼起臺灣歷史的重要一塊拼圖。

總編纂吳學明教授表示,他是雲林人,原本退休後打算專注於個人研究,但張縣長、總顧問與陳處長希望他能回來協助《雲林縣志》的編纂工作,他很猶豫但還是答應了。這真的是份艱鉅的任務,感謝超過110位學者專家的共同參與及支持,這次編纂幾乎集結全臺最重要、活躍的學者,我們審查過程嚴謹,爲釐清具爭議的歷史議題,特別舉辦共識工作坊。

這在其他縣市並不常見,展現我們對歷史研究與在地情感的重視。他也感謝各鄉鎮耆老願意接受訪談,共同豐富內容。雖然壓力大,但大家堅持品質、尊重歷史,希望明年能順利完成這項龐大工程,出版雲林第一部完整的縣誌。

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則說,身爲雲林子弟,他非常欣慰看到《雲林縣志》這塊拼圖終於補上,張縣長能推動並完成這項工作,不僅是對歷代先賢有了交代,也爲當代的我們留下努力的足跡,也鼓勵下一代要認真做事。張縣長完成的不只是縣誌,而是一項百年大業,深具意義。

▲雲林縣政府舉辦「17 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共識工作坊」,共同探討17世紀雲林早期歷史發展。(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