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膝蓋疼「會誘發止痛效果」 醫:24小時內消退是安全訊號
▲某些人運動中感覺膝蓋痛馬上喊停,但科學證實若屬輕中度疼痛,會痛並未壞事。(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不少人不愛運動,一動起來就喊膝蓋痛,但這種痛其實並非壞事。復健科醫師王思恆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分享最新研究指出,關節活動中出現輕至中度疼痛時,大腦會釋放天然的止痛物質,這現象稱爲「運動誘發止痛效果」,運動後反而比較不會覺得痠痛。
王思恆寫道,此止痛效果(Exercise Induced Hypoalgesia, EIH)源自關節活動時產生刺激,神經系統會分泌內源性大麻素、鴉片樣物質及血清素等,其有如內建的止痛藥,能暫時阻斷痛覺傳導;與藥物相比,這些「天然止痛藥」沒有副作用,也不會產生依賴問題,對於關節退化或長期膝痛患者來說,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疼痛管理方式。
對於痛到怎樣的程度算安全?王思恆指出,醫學以0到10的疼痛分數來判斷,若運動時感覺落在0至2分,可說是完全安全;若在3至5分之間,屬於可接受範圍,通常不會對膝關節造成破壞,可以放心持續活動;若超過5分,代表強度過高,建議降低負荷或改爲較溫和的運動,例如腳踏車或水中運動。
而最新關於EIH的研究,在今年7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Arthritis Care & Research》,研究對象是一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研究結果顯示,運動時疼痛至少增加1分者,隨後出現EIH的可能性會比運動中未出現疼痛者高出43%,證實運動過程若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或疼痛,運動後可能產生有益的鎮痛作用。
不過王思恆提醒,疼痛不僅要看當下感受,也要觀察後續反應,若運動後24小時內痠痛就消退,代表身體可以承受,但若膝蓋腫脹、持續紅熱痛超過1天,甚至影響走路,代表超出安全範圍,必須調整運動方式。
王思恆強調,運動時出現一點痛感不需要恐慌,只要屬於輕中度、沒有明顯腫脹或長時間惡化,這樣的疼痛反而是安全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