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痠痛、受傷用吃修復 醫激推7類食物
受傷後身體處於高代謝、免疫活躍的狀態,需要補足蛋白質等營養,傷勢才能好得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發生運動傷害後,除了復健、多休息,吃對也很重要。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受傷後身體處於高代謝、免疫活躍的狀態,需要補足營養,來支援組織修復,建議受傷後每餐至少包含2份蛋白質、1份複合碳水、2到3份蔬菜,並適時補充維生素D、C、鋅與鎂,補足營養才能好得快。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最近他收治兩名患者,其中一位女士爬山時腳踝扭傷,休息3個月,卻一直無法正常行走;另一位男士,在健身房訓練時受傷,肩關節無法提舉,2個月仍無法痊癒。兩人都以爲不動就會好,卻陷入漫長疼痛與無力,事實上,他們忽略運動傷害康復中最關鍵的一環─營養。
劉博仁指出,2025年4月發表於《Clinical Nutrition ESPEN》的研究顯示,受傷後的身體處於一種高代謝、免疫活躍的狀態,需要足夠且正確的營養來支援組織修復與免疫穩定,如果這時營養攝取不足,會導致肌肉分解、發炎延長、組織癒合緩慢,甚至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與再次受傷風險。
哪些營養素有助於運動傷害康復與免疫修復?劉博仁表示,這包括以下7種。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肌腱、韌帶、皮膚與免疫細胞的基本原料。缺乏時,會導致組織修復不完全,肌肉流失加劇,建議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6到2克,分散三餐,來源有雞蛋、豆腐、魚肉、雞胸肉、乳清蛋白、豆類、優格等。
Omega-3脂肪酸具有天然抗發炎作用,可縮短急性發炎期、減少疼痛、促進組織重建,尤其對關節與肌腱修復有益;食物來源有鮭魚、鯖魚、亞麻籽油、核桃、海藻油等。
維生素D3能調節免疫功能、促進骨骼修復、強化肌肉力量,缺乏者傷口癒合慢、骨質變差。來源可曬太陽,或補充魚肝油、蛋黃、強化牛奶。
維生素C是膠原蛋白合成的必要因子,抗氧化能力可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損傷;食物來源有奇異果、芭樂、紅椒、柑橘、莓果等。
鋅參與DNA修復、蛋白合成、免疫反應與傷口癒合,缺乏鋅會延緩復原;食物來源有牛肉、南瓜子、牡蠣、腰果、全谷等。
鐵能幫助血紅素攜氧、參與細胞增生與免疫調節;食物來源有紅肉、菠菜、黑豆、豬肝等。
鎂參與300多種酵素反應,能幫助神經放鬆、肌肉修復與骨質穩定;食物來源有深綠蔬菜、杏仁、南瓜子、黑巧克力、香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