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內審機制防未病治已病織就健康防護網
“我們成立內審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要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工作,讓衛健系統運行更規範、高效、透明。”日前,鄆城縣衛健局局長劉燦星一句話道出初衷。自2024年7月在全市首創內審科以來,這一舉措經過半年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防未病+治已病”的內審工作機制,織就了衛健系統健康防護網。
健全隊伍,建章立制。“剛接手內審工作時壓力山大!”內審科科長田紅梅坦言。爲了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的隊伍,衛健局精選了4名財務和醫療業務骨幹。通過輪訓、駐點衛生院實戰等組合拳快速提能。
爲確保審計工作有章可循,內審科在成立之初就着手建章立制。他們走訪22家鄉鎮衛生院,召開2次座談會,訪談120餘人次,最終制定了《鄆城縣衛生健康局內部審計工作實施方案》和《鄆城縣衛生健康局內部審計規定》,將審計觸角延伸至財務、資產、採購等5大類38項指標。在雙橋鎮衛生院審計時,發現2023年某筆設備採購合同缺失,內審科沒有簡單追責,而是協助院裡完善了採購審批流程,如今該院合同歸檔率已達100%。“每個審計項目都要經過立項、準備、實施、報告、整改五個環節,確保工作規範有序。”田紅梅比喻道。
創新方法,落實整改。面對繁重的審計任務,內審科積極探索新方法。引入大數據審計模式,整合財務、管理等數據,通過智能分析快速定位風險點,避免了數據誤判。在配合上級專項審計時,要翻好幾天的憑證,僅用兩週就完成了排查與整改,精準定位5類共性問題,可疑點一目瞭然,效率大幅度提高。
審計的關鍵在於治本,建立了整改跟蹤機制後,每3個月開展一次“回頭看”,既糾表象更要挖根源。截至目前,已完成2個單位審計,3個單位即將完成審計工作,發現問題20餘處,建立11項規範制度。一些單位被限期整改,確保審計在權力範圍內真正發揮監督作用。
防患未然,完善內控。除了事後審計,內審科還積極參與事前預防。他們針對固定資產、藥品管理等提出3項改進建議,每季度開展內控檢查,從源頭上防範風險。“審計就像體檢,不僅要查出病症,更要開出藥方。”田紅梅說,“針對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的固定資產管理漏洞,下一步將編制衛健系統風險防控指南,設計出‘一物一碼’管理方案,目的是構建長效健康機制,讓衛健系統運行更健_康。”
(大衆新聞記者 蔣鑫 通訊員 趙考壯 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