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論文應該用英文發表嗎?
最近嫦娥六號成功帶回珍貴的取自月背的1935克月壤,讓全國人民都沉浸在中國宇航科技迅速進步的驕傲中。然而,在這種民族自豪的驕傲話語中,也涌現出一種聲音,那就是有關月壤發現的論文應該用中文發表,甚至不用英文發表,以讓儘可能多的中國人瞭解這些學術成果中包含的信息的同時,也支持國內期刊的發展。
應該說強調用中文在國內期刊發表有關最新科技進展的論文,這個要求是合理的,但因此提出英文發表體現崇洋媚外的任何類似說法都不妥當。原因在於,科學的基本要義是其無邊界性,這也符合著名科學史家默頓提出的科學的四大規範,即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以及有條理的懷疑。其中普遍主義指的是科學真理的普遍性,公有性指的是科學成果要公開,科學發現應該交流,因爲科學成果具有社會合作性和歷史積累性,因此,科學發現都應該成爲人類的共同財產。正是基於科學發現需要進行無邊界的交流,讓科學家們提出了科學無國界的說法。
科學無邊界,總需要有跨越邊界交流的學術語言,在當今世界,這樣的學術語言總體上還是英文,雖然這無疑體現了一種文化霸權,但科學界的現實是最新的學術成果,需要在全世界的科學同行中廣泛交流,從而實現思想和方法的碰撞,這樣才能促進科學的不斷進步。正因爲如此,在二十世紀前30年,當德語是世界科學的第一語言時,雖然英國政府的一貫策略是抑制德國,但大量英國科學家的成果,尤其是物理和化學領域的成果,是發表在德語期刊上。我國科學家在1950年代也用英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很多成果,直到西方對華封鎖和國內科技戰略的變化導致這一途徑不再暢通。
具體到月壤,有關它的研究涉及到我們對月球的成分構成、物質作用和地質演化的基本認識,無疑這是全人類應該共同擁有的無私性的知識,相關前期研究成果的絕大多數也是由各國科學家以英文發表,所以英文發表當然是促進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最有效途徑。也正因爲如此,中國政府莊嚴地承諾與全世界分享月壤樣本,而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嫦娥五號月壤樣本的最重磅的研究,也是用英文發表在國際頂刊Science和Nature等期刊上。
用英文發表,並不意味着技術秘密的流失。月壤的研究還處於科學研究中非常早期的階段,還停留在對我們高度未知的領域,需要全世界科學家集策集力來共同解決科學難題。即便科研走到了月球礦物質利用的階段,這也不意味着某個國家有能力獨立開發利用,更不要說按照國際公約,月球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那麼用英文發表必然妨礙了中國科技期刊的進步,並進而阻礙了在中國傳播利用相關的科學成果嗎?如果英文發表僅僅意味着國外發表,那對國內科技期刊無疑會造成一定傷害,但目前的情況是,包括National Science Review、Research、TheInnovation在內的多個國內主辦的英文期刊快速發展,都進入到所在領域的科技期刊的第一方陣,在這些期刊發表,完全可以兼顧國際交流(這些期刊都藉助大型國際出版商的合作進行發行推廣)與支持國內期刊的目的。
當月壤成果大量涌現時,選擇中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當然是題中之義。但說用英文發表阻礙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交流卻言之過重。目前科學界,很少有科研工作者讀不懂英文論文,而對於非科研同行來了解月壤研究成果而言,需要的更多是多層次多類型和多載體的科普作品,不僅僅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寫給普通讀者,也需要用相對專業的語言和內容寫給科研工作者,比如月壤研究帶來的科研機遇等內容。相對近年來藉助網絡平臺取得極大發展的大衆科普,我們面向非小同行專業人士的科學傳播的發展仍然顯得滯後。
在月壤成功回國後,我們期待着月壤科研成果的爆棚再一次讓我們充滿自豪和驕傲,不論這些成果的傳播載體是用什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