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優勢不再穩? 勤業眾信揭臺廠供應鏈四大因應策略

勤業衆信15日舉辦美越貿易變局下臺廠因應之道論壇。圖/業者提供

美國陸續公佈最新對等關稅稅率,針對AI、高科技與綠能產業課徵高關稅,掀起新一波科技關稅戰,強化「當地生產、當地銷售」趨勢。勤業衆信15日舉行論壇指出,雖對越南課稅自46%降至20%,但轉運商品仍課40%重稅,顯示未來企業須強化原產地追溯與供應鏈透明度,才能因應關稅風險與貿易審查壓力。

2024年美越貿易逆差高達1,235億美元,使越南成爲美國加強監控的貿易對象。儘管越南因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區域經濟整合優勢,成爲近年亞洲投資熱點,但越南供應鏈尚未完全健全,原物料仍高度依賴中國大陸進口,臺商若無前置應對策略,恐面臨營運成本上升與關稅風險雙重夾擊。

勤業衆信資深會計師許嘉銘建議,深耕越南的臺商應儘速展開四項因應行動,一是加速供應鏈本地化與認證規劃,主動盤點原產地結構、強化在地佈局,並取得如Form D等原產地證明,以降低轉運被課稅風險;二是善用臺灣政府補助資源,例如行政院的930億元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包括研發補助、租稅優惠與轉型資金,可作爲分散成本的有力工具。

三是強化與美方客戶溝通,提早確認進口合規要求與文件標準,降低因資料不符導致的通關延誤與罰則風險;四是多元佈局市場與製造據點,拓展至其他具FTA優勢的國家,以分散對單一市場依賴與貿易衝擊。

勤業衆信策略服務營運長潘家涓進一步指出,儘管越南具備價格競爭與政策紅利,但仍有不確定性存在,建議臺商應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善用越南當地條件,另一方面發展多元據點與策略併購,推動數位轉型與短鏈配置,提升整體營運韌性。

Deloitte越南副總經理黃建瑋也指出,越南正進行行政體制與稅制改革,企業面臨增值稅退稅流程調整、轉運風險控管與關稅優惠資格重審等挑戰,務必建立完整稅務合規體系與追溯機制,否則恐因缺乏透明度而遭排除於優惠之外。

資策會國際合作發展中心主任王志翔則提醒,除了關稅與政策風險,越南的基礎建設壓力與勞動成本上升也不可忽視。他建議臺商從中長期出發,導入數位與AI工具提升供應鏈彈性,並納入ESG思維規劃海外營運藍圖,以面對變局中長遠的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