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千萬生死線,鴻蒙直面商業化考驗
在8月25日的智界及問界秋季新品發佈會上,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宣佈鴻蒙HarmonyOS 5終端設備數突破1200萬。
僅用25天時間新增便超過200萬,快速規模化預示國產操作系統正迎來商業化的關鍵節點。極速增長背後,是其底層架構、產業聯盟、軟硬件形態等諸多方面發生革新的生動體現。
長期以來,包括智能手機和PC等操作系統由外資品牌把持,成爲國產品牌難以逾越的鴻溝,不過,隨着近年來一些廠商在底層原生技術上的佈局,這一僵局正在被逐漸打破,國產操作系統也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
客觀地講,大衆對鴻蒙生態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一部手機的UI桌面展示、系統流程性體驗或者多設備終端連接等操作感知層面,但鴻蒙的價值並非如此簡單。由此塑造的上下游商業溢價邊際效益正在急速擴張,對於中國操作系統、軟件行業以及與之關聯的生態產業而言,更多的紅利還未被真正釋放。
當然,不同的聲音也並未停止,一些評論區仍有不少人認爲鴻蒙是安卓的套殼;現實中,鴻蒙換機也時有發生。這些都意味着,隨着鴻蒙縱深切入更大的市場,它也將真正開始接受來自消費者、合作伙伴和開發者等多方面的考驗。
但無論如何,鴻蒙都已經成爲操作系統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爲此,「市象」藉此想回答:
(1)鴻蒙走向市場端背後,是如何完成艱難蛻變?
(2)產業生態與商業價值體現在哪裡?
(3)鴻蒙增長下的現實困境又是什麼?
01 踏過千萬生死線
鴻蒙手機和鴻蒙電腦的誕生有着深刻複雜的產業背景。如果從歷史脈絡看,其主要難點在於:一是核心原創架構的突圍;二是實現從研發實驗室走向系統應用和用戶市場,前者是過程,後者是結果。
先單看架構方面。從PC計算機和手機誕生算起,全球操作系統持續呈現出分佈高度集中的態勢,以微軟Windows和蘋果MacOS爲代表的桌面操作系統一直在該領域形成唯二壟斷局面,市場佔有率接近90%。
華爲對鴻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2年,彼時正值災難電影《2012》在全球熱映,華爲認識到,需要構建自己的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存在的潛在“災難”。
也正是在2012年,華爲成立了前沿技術研究部門——華爲“2012實驗室”。HarmonyOS系統誕生的關鍵人物王成錄調任“2012實驗室”中央軟件院任總裁,開始啓動鴻蒙系統的相關研究,並提出構想——這是一個基於分佈式計算的未來操作系統。
但是困難隨之而來。相較國外而言,由於國產軟件產業起步相對較晚、基礎較爲薄弱,即便過去有國產計算機廠商試圖在生態建設上進行突圍,但都仍基於Linux開源內核二次開發,尚未形成自主可控技術體系和底層源代碼數據庫。
這也驗證了爲什麼此前已經發布過的鴻蒙系統,系統底座仍使用了部分AOSP開放源代碼,而不得不兼容部分安卓應用軟件。直到後面的原生鴻蒙日漸實現系統底座的全部自研,系統的流暢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才提升顯著。
回過頭來看此番成績背後的另一個歷程節點,2015年,華爲正式決定研發鴻蒙系統,佈局萬物互聯時代的下一個10年甚至20年,並在當年度保持了15%左右的研發投入力度。
接下來幾年,華爲陸續推進移動端和PC端的鴻蒙開發工作,開發了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和編程框架等在內的華爲軟件基礎設施1.0,而難點在於如何就“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統管理)、用戶接口”等多個複雜功能進行程序適配。
例如,光是代碼上就規模龐大,Windows XP有4000萬行代碼,Windows 7有5000萬行代碼,投入力度巨大,並且新系統往往需要各種硬件和軟件兼容,確保現有應用程序能夠在新系統上運行,亦成爲開發過程中的挑戰。
解決辦法在於鴻蒙使用了上述提到過的分佈式架構設計,開發者能統一的軟件開發套件和應用程序接口,也就是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從而減輕了源代碼開發上的難度。
轉換到用戶身上,分佈式系統能打通多設備、多場景,支持設備間交互及服務的自由流轉。從這個意義上看,鴻蒙更像是面向下一代的全場景智能操作系統。
據「市象」接近通訊領域的人士瞭解到,早在2021年,華爲便在線下零售渠道,致力於搭建鴻蒙電腦生態體驗場景,嘗試在打破邊界、塑造應用無縫流轉等方面進行陳列落地。
雖然用戶規模一直是難關,在此領域,華爲擁有多年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用戶規模和品牌勢能,藉此優勢,鴻蒙5上線以來,系統版本更新超過30多次,系統功能新增150多項,平均每天都有400多個應用的版本更新,到2025年5月,實現了純血鴻蒙的上市。
直至今年7月鴻蒙5.0操作系統設備數突破1000萬臺大關,標誌着鴻蒙生態已經度過最危險的“生死線”。
02 商業價值日漸成型
《鴻蒙開物——終端操作系統破曉之路》一書曾寫道:“10萬個應用是鴻蒙生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成熟標誌”,這就是鴻蒙商業化的關鍵目標。
而要想達到此番成績則離不開一些業內的通力合作,換句話說,各廠商尤其是騰訊、阿里、字節等大廠的資源傾斜支持,成爲鴻蒙走向落地生根的關鍵環節。餘承東也曾公開對支付寶、微信、央視新聞客戶端表達過感謝。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時,支持鴻蒙系統的設備數量就已超過10億,註冊開發者675萬。同時,華爲已經和全國超過300所高校展開了合作。
但走到今天,有必要思考,鴻蒙的商業化價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
理論上,可以從兩個維度剖析這一問題。
站在華爲的視角,純血鴻蒙的成熟,能迅速爲其在終端領域的競爭增添護城河。以手機爲例,機構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華爲出貨量以18.1%的市場份額重返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第一,這是華爲手機闊別四年多後重返榜首,該成績離不開來自鴻蒙5的支撐。
當下智能手機領域依然充滿競爭,小米第一季度出貨量重返中國第一後,第二季度小米新機激活量1150萬臺,市場份額爲16.8%,登頂國內第一;蘋果牢牢佔據國內高端頭部位置,而榮耀、OPPO等也在高端化上緊追不捨。
再考慮到鴻蒙系統亦支持在汽車、手機、平板、PC以及可穿戴產品等不同設備上的連接,因而,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純血鴻蒙生態,對華爲在不同智能終端賽道領域競爭力的提升都將至關重要。
在產業化視角,鴻蒙的商業週期紅利同樣肉眼可見。
在相對單一的操作系統領域,2025年,中國操作系統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0億元,不過與之關聯的其他行業,則還要大得多,以軟件行業爲例,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30年,中國軟件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5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考慮到軟件產業的迭代涉及到鴻蒙系統的代碼開發、軟件應用研發等,由此,純血鴻蒙的發展,會從側面比較軟件產業的持續發展、壯大。
加之,近年來B、G端的國產化替代一直是國家層面重點推動的工作,以信創爲代表的產業鏈進入更新換代階段,並涵蓋芯片、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等多個環節,未來要大規模推廣,一個重要議題便是繼續加大生態系統的建設,鴻蒙的作用則能恰如其分地被彰顯出來。
更大的意義上,鴻蒙的核心邏輯是夯實底層基礎,加速核心應用的普及,因而在涉及社交、支付、金融、娛樂等高頻剛需應用上,以及居家、出行、生活服務等設備產品製造端(如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PC產品),甚至礦山、航天等行業場景上,由用戶規模帶來並推動的鴻蒙生態持續繁榮及想象空間,將會被無限放大。
不過,無論是鴻蒙App還是PC端又或者其他方面的開發,挑戰本質上是 “從成熟生態向新興生態的規模遷移” 的系統性難題,又涉及市場競爭、資源投入、用戶依賴和商業風險等多個維度。
03 適配性、規模性仍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市象」從市場端了解到,不少消費者在購買了華爲nova14系列後,出現了多個方面的應用適配性問題,尤其在微信、抖音等方面。一些常見的例如位置共享、消息置頂、部分文件格式打開、直播等功能時常出現體驗性不足的缺陷,部分小衆軟件,如地方銀行App、企業自研App等還會出現閃退、卡頓等情況。
華爲相對負責,消費者界面,華爲依託於授權零售商推出了換機服務,產品端亦在不斷進行開發和功能適配。無獨有偶,在近期的央視財經節目中,主持人也向餘承東展示了來自網友反饋的諸如性能問題等多方面問題,這表明,鴻蒙系統離真正實現完美無縫落地,尚有距離。
不過餘承東表示,鴻蒙生態今年將迎來快速發展,鴻蒙應用預計到9月30日就會跟蘋果和安卓的十幾年開發的功能完備度進行“拉齊”。
更加現實的競爭層面講,鴻蒙要在相對成熟的操作系統市場中成長,也還需要一定時間,以PC爲例,StatCounter數據顯示,2025年4月,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爲71.06%,macOS市場份額爲15.64%,Linux市場份額爲4.27%,對比之下不難發現,鴻蒙在PC端的進步空間尚大。
挑戰同樣意味着機會和潛力,Canalys預測,2025年全球AI PC佔比將達40%,在新技術演化過程中,鴻蒙或有望憑藉“國產替代+全場景互聯+市場基礎規模”優勢成爲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統,也就是餘承東所言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接下來的策略也很明顯,華爲基本解決了頭部企業的合作瓶頸問題,可如何讓更多中小企業和開發者加入開發鴻蒙產品,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
中小企業本身經營規模有限,資金等相對大廠又要小的多,在投入大、商業化前景不明朗等方面,企業如果過早投入大量資源開發純血鴻蒙版本,而鴻蒙生態增長對其經營或者業績未達預期,則面臨一些技術、資金等資源過度投入與浪費的風險。
就目前而言,華爲的應對舉措是,爲了鼓勵更多開發者加入鴻蒙生態,華爲在不斷降低開發門檻。目前,開發者只需掌握一套技術、開發一份代碼,即可覆蓋多設備、多場景,新增終端適配成本可以降低70%。
華爲還在激勵方面下功夫,據此前華爲發佈的鴻蒙應用開發者激勵計劃2025,開發者成功報名本計劃,且在2025年7月23日至2025年12月31日完成鴻蒙應用、遊戲、雲服務開發,並正式上架至華爲應用市場,則可有機會獲得現金激勵。
可見,在解決適配與規模兩大問題上,華爲面臨現實壓力但也有對應動作。
無論如何,作爲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底座,當打破壟斷、實現自主可控成爲國產化替代不得不突破的桎梏時,鴻蒙操作系統的面世填補了國產技術領域的長期空白,這爲國內核心產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回過來看,華爲鴻蒙誕生並非一朝一夕,多年的蟄伏使得全新鴻蒙的技術自主性、生態開放性和全場景協同能力得以提升,從而爲硬件市場提供了新的選擇方案。但未來也尚需更多的更大的規模化商業應用,並需持續突破生態壁壘、深化專業場景適配,從而實現萬物互聯時代實現從“替代”到“引領”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