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數學與藝術的跨界大師
示意圖/Ingimage
我們都聽過(Escher)這位錯視藝術大師,他沒有受過嚴謹的數學訓練,但畫作卻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展出。畫面中滿滿的邏輯、幾何元素,深受許多數學家喜愛。
今天要介紹的肯尼斯·斯內爾森(Kenneth Snelson),你或許可以把他想成是「3D版的艾雪」,同樣是一位跨足數學與藝術的大師。他在學生時期,發現了利用繩索的張力,讓杆子在完全彼此不碰觸的情況下,宛如魔法般地懸浮在空中。相較於傳統結構,斯內爾森大幅減少了建材的使用,只留下最重要的幾根杆子,讓人想到《小王子》 作者的名言:「真正的完美,是沒有任何多餘之物。」
斯內爾森運用這套技術,創作了許多讓人目眩神迷的作品:針塔,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僅有14英寸,塔高卻是超過6層樓的20公尺。從針塔底座往上看,會出現等比例縮小的六芒星。不只如此,作品單純由鋁柱和鋼纜組成,斯內爾森將「結構」以最純粹、抽象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精密、幾何、抽象⋯⋯嗯,斯內爾森應該數學不錯吧。的確,有數學家認爲斯內爾森的作品就像一座「可以繞着走的巨大幾何證明」,每根纜繩的長度、張力,每根杆的角度,都不是偶然,都該是精密計算的結果。但斯內爾森就跟艾雪一樣,沒受過完整的數理訓練,他雖然曾說過:「我的藝術關注的是自然的原始面貌——三維空間中物理力量的模式。」
但創作時,斯內爾森依然是以藝術家的角度切入,他把玩實體模型,透過經驗與反覆測試來創作。他是靠着與生俱來的天賦與豐富經驗創作 但就像我們常說的,數學不是天才的專利,反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爲天才的手段。斯內爾森雖然不懂數學,但他深知數學的力量。他謙虛地認爲自己所做的,可能很多在數學領域都是已知。他認爲:「數學本身可能不是新的,但對它的感知可以是。藝術,就是重新體現知識的手法,讓我們對它有另一種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