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馮紐曼機器(上)
馮紐曼。圖/截自維基百科
「我們都是馮紐曼機器(We are the Von Neumann machines.)。」
2019年,Elon Musk在社羣平臺上發了這則貼文。馮紐曼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對電腦發明有着重大貢獻,和愛因斯坦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最初的4位學者。所以馮紐曼機器,指的是電腦嗎?
▍馮紐曼的火星計劃
不是,馮紐曼機器是更宛如科幻小說的設定。馮紐曼認爲,如果有一種機器能「自己複製自己」,那會成爲人類邁向宇宙的關鍵。舉例來說,火星表面有許多氧化鐵。如果在人類試圖移居火星前,能有一臺機器先抵達火星後,開採鐵礦,打造出一臺一模一樣的自己。然後,兩臺機器複製變成四臺,四臺變成八臺,指數成長下去,就有足夠多的機器進行火星開拓,爲人類先做好基礎建設。一切都很美好。但關鍵在於:怎麼打造出自我複製的機器?
通常,如果要打造A機器,會需要比A更復雜的機器設備。就像你很難用3D列印機,印出一臺品質一模一樣的3D列印機。機器彷彿是充滿悲劇性的受詛咒家族,總是一代不如一代。馮紐曼認爲這個詛咒能被突破,機器可以複製出自己。他在1948年想出了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on)的模型:馮紐曼把理論想得很完整,然後,就如同許多偉大的數學家那樣,將問題交給後人。
▍康威與生命遊戲
接棒的是康威(John Conway),他在馮紐曼提出概念後約莫20年,發明了一款對於現在人工智慧有着重大影響的遊戲——生命遊戲(game of life)。生命遊戲很簡單,一張方格紙。玩家在任意的方格紙裡塗色,決定哪些格子是活細胞(塗色),哪些是死細胞(空白)。接下來,根據兩條超簡單規則來更新世界:
➊ 生存法則:活細胞如果太擠或太孤單,它就會死去。只有在周圍8格中,有2或3個朋友(活細胞)時,才能繼續生存。
➋ 繁殖法則:如果死細胞周圍恰好有3個活細胞,下一代,宛如新生命誕生,這個死細胞會變成活細胞。
最有趣的地方來了,這兩條規則能創造出一整個二維的平面世界,讓生命遊戲裡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