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少女遭騙賣、雛妓亂象 萬人發動華西街大遊行救援
抗議雛妓遊行隊伍,九日深入臺北妓女戶密度最高的臺北萬華華西街巷弄遊街抗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8/01/09 林錫銘攝影)
過往原住民權益一直不受到重視,且存在人口販賣的情形,在臺灣社會陰暗處,一直有原住民雛妓的亂象,爲了救援雛妓,婦女團體在1987年發起了華西街大遊行,希望喚醒社會人們,正視不同族羣面對的困境。
華西街大遊行的源起可追溯至1986年。當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彩虹婦女事工中心主任廖碧英,發現臺灣華西街有着嚴重的雛妓問題。這些12、13歲的原住民少女,被人口販子以「到工廠補貼家用」爲由誘騙,隨後遭到監禁失去人身自由。
【推薦閱讀】 回顧華西街昔日繁榮「山產野味」與「紙醉金迷」成外國遊客必訪之地 澎湖最後一家公娼館「沁樂園」 2003年關門離島公娼館走進歷史
廖碧英因此成立「彩虹專案」,在1987年號召多個團體,召集婦女、原住民、人權、教會等31個團體約300多人,前往華西街進行首次大遊行。雖然促使內政部警政署在1987年3月成立「正風專案」,但執行成效有限。警察包庇事件層出不窮,法律處罰過輕下,1988年1月9日,第二次華西街大遊行正式展開。
各界支持反雛妓活動,萬人路跑華西街,展現決心並達成共識,要讓雛妓成爲歷史名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11/14 黃國有攝影)
各界支持反雛妓活動,萬人路跑華西街,展現決心並達成共識,要讓雛妓成爲歷史名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11/14 黃國有攝影)
這次活動採用「慢跑」的形式進行,從中正紀念堂出發,最終抵達華西街的狹窄巷弄。參與人數大幅增加,有超過12000名民衆參與,隊伍先在桂林分局前激昂吶喊:「正風不振,警察丟臉;正風不振,局長下臺!」隨後轉入華西街的黑暗巷弄。也終於讓臺灣民衆看見了雛妓問題。
華西街大遊行的後續效應持續發酵。勵馨基金會、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等組織相繼成立,致力於人道救援與法律修訂工作。1992年第三次「反雛妓華西街慢跑活動」再度舉行,延續這股社會改革動能。最重要的是,199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2009年「人口販運防治法」也完成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