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臉書賣二手書遭「假買家」騙7萬 北市警暑期防詐總動員
青春專案期間市長蔣萬安視察星聚點KTV,刑大統計16歲以上至成年期間佔詐騙被害人比例5成。(警方提供)
今年暑假網路詐騙案頻傳,北市一名16歲的陳姓女學生,今年5月在臉書社團販售二手書時,遭「假買家」以「未開通金流服務」爲由,誘騙至超商購買Apple點數卡,導致7萬多元積蓄被騙。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爲此特別示警,指出青少年族羣在暑期上網時間增加,已成爲詐騙集團鎖定的高風險對象,並公佈前3名常見的詐騙手法,呼籲家長與青少年提高警覺。
北市刑事警察大隊大隊長盧俊宏指出,根據2025年6月的統計數據,12至18歲的青少年受騙案件中,16歲以上至18歲成年以前佔比將近5成,受騙比例最高,其中男性受害者多於女性。統計中以「網路購物詐騙」案件數最多,達30件,而「假買家騙賣家」的平均財損金額最高,達新臺幣5萬元。詐騙集團常利用臉書、IG等社羣平臺,張貼限量商品、熱門代購或虛寶販售訊息,吸引青少年上鉤後,再透過私訊引導匯款。尤其在「假買家」詐騙中,會以「轉錯帳要再補一筆」或「操作網銀驗證帳戶」等話術,讓賣家在不知情下重複轉帳。
這名16歲的陳姓女學生,就是受害者之一。她在臉書販售二手書時,一名「假買家」主動透過Messenger聯繫,並聲稱要使用「交貨便」付款。當陳姓女學生點擊對方提供的連結並輸入資料後,頁面卻持續顯示失敗。她隨即又點擊網頁上的「客服」連結,與一名「線上簽署專員」對話。對方以她「未開通金流服務」爲由,要求她到超商購買Apple點數卡進行「驗證」,她不疑有他,依指示操作,前後共計損失7萬多元,直到家人發現後,才驚覺受騙。
爲此,北市警方特別加強暑期防詐宣導。警方表示,打擊詐騙需要家庭與社會共同合作,北市警局將持續與各單位合作,並透過校園和社羣媒體,向青少年推廣最新詐騙手法,提升其防詐意識。警方也再次強調,防詐關鍵在於「不輕信、不匯款、先查證」,呼籲民衆共同加入防詐行列,纔能有效遏止詐騙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