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脫繮者也》是“複合型”的曹保平作品
昨晚跑了老遠的一家影院去看了《脫繮者也》,沒法子,雖說是上週末剛上映的新片,目前票房、口碑以及排片都很慘淡,再不抓緊看就看不到了……
看完電影后我得承認,這部片在曹保平的(知名)作品序列裡確實談不上出色,而我對該片最大的印象,則是一股子既要又要的、貨不對板的古怪口感:雖說不指望再看到一部《烈日灼心》吧,但至少預期是奔着《追兇者也》那樣蘊含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劇去的,結果完了才咂摸過來,這不還是《狗13》和《涉過憤怒的海》那套批判父權、反思親子關係的敘事麼?
理論上,要是一部電影能講透這麼多東西,無論如何都差不到哪兒去,可《脫繮者也》顯然還沒到那個程度,更多是不上不下還沒入味的擰巴。
首先影片的“黑色幽默”表現就不理想,黑色是有的(而且很多),幽默也有(主要得歸功於天津這塊風水寶地還有天津話),但連到一起就乏善可陳了。
許多觀衆第一時間會把影片與《追兇者也》拿起來比較,這是《脫繮者也》最大的丟分項——《追兇者也》的犯罪喜劇是有荒誕性在裡面的,而且還有“五星殺手”這種討喜的人物在裡面蹦躂,觀衆們在未知與笑罵中能夠收穫相應的爽感。
而《脫繮者也》在此方面幾乎沒什麼建樹,就拿本煜飾演的小六來說吧,這個角色一出場,大家就明白他是奔着壞事去的,在一個近乎兒戲的綁架案裡放入如此一位做事狠辣的愣子,擺明了要做磨刀的BOSS。
往更大的層面去講,“舅舅爲了家裡的錢綁架外甥”,多數時候都在折騰家裡人,除了一夥要債的黑惡勢力外沒有更多威脅和變數了,從犯罪故事片的角度講本身也缺乏故事縱深。
然後,我後知後覺地意識到,《脫繮者也》其實和《狗13》《涉過憤怒的海》是一路的,還是在講“爹與孩子”的那些事兒。
可相比起上述兩部片子的高完成度,《脫繮者也》就顯得批判有餘、反思不足了。
細數一下,影片裡有好幾個爛爹:馬飛的爹都沒出場,但不信任孩子的他是造成整套悲慘連續劇的始作俑者;常遠飾演的二姐夫裝腔作勢、虛僞下流、貪得無厭,還總幫倒忙;小六的父親家暴不斷,逼死了妻子也毀掉了孩子(大姐夫這種極品都有點排不上號)……
至於被爛爹造就的苦命人就更多了——二姐馬慧和大姐都是人格不太健全的女性,小六成了被社會不容的亡命徒,“屁子”李嘉文還能留有童真已經是個奇蹟,更別說主角馬飛了,他不僅是個爛兒子,如果矇矇把孩子生下來了,他八成也是個爛爹。
拋開犯罪片的考量,單純就探討“父權遺毒”來說,《脫繮者也》的問題在於,爲了保證符號化的片面呈現和辛辣批判,犧牲了人物以及敘事上的完整性和思考空間。
觀衆們只能看到一羣爛人和苦命人在賣力撲騰,卻看不到多少可恨之人的可憐之處,相應的,想要進一步共情和思索也會變得不容易。
對我來說,《脫繮者也》提供的更多是滿嘴的苦,而缺乏通過荒誕或者反思產生的回甘,至於結局不算包餃子的包餃子,充其量就是撒幾顆糖粒罷了。
不過有一說一,這麼一部批父權的片子,讓郭麒麟來演還真是找對人了,當現實照進電影(結合老郭的“調教”和小郭這幾年的發展),或許樂趣立馬能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