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光軟件接待1家機構調研

2025年8月6日,遠光軟件披露接待調研公告,公司於8月6日接待參與“AI重塑管理·智慧變革能源”走進上市公司遠光軟件投資者交流活動的五十餘位投資者1家機構調研。

公告顯示,遠光軟件參與本次接待的人員共7人,爲公司名譽董事長陳利浩,董事、高級副總裁、財務總監林武星,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袁繡華,獨立董事樊勇,亓峰,趙合喜,趙桂林。調研接待地點爲現場會議與線上會議。

據瞭解,在智慧能源領域,電力市場深化推進使市場主體面臨複雜交易局面,其能力提升需求爲公司電力交易信息化帶來機遇,重點落地場景包括多種預測、協同決策和調度控制等。公司始終重視核心骨幹隊伍建設,將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是否開展新一期股權激勵,有新計劃會及時披露。公司推進AI提升產品研發等環節的質量和效率,已取得積極效果 。

據瞭解,AI時代下公司緊跟技術趨勢,自主研發整合AI中臺,發佈數智人、企業級通用智能體、專業型智能應用,還突出軟硬一體化智能優勢,研發智能硬件產品並上線應用助力客戶轉型。公司受研發投入增加等影響業績下滑,未來將夯實能源電力市場基本盤並開拓非能源電力市場業務 。

據瞭解,公司區塊鏈業務已形成自主可控技術平臺與成熟解決方案,未來還將持續投入,緊跟產業、政策趨勢完善產品方案。公司雖未實際落地RWA業務,但區塊鏈技術能爲RWA在資產確權等方面提供可信技術支撐。

調研詳情如下:

1.公司在智慧能源領域有哪些業務機遇?

在電力市場深化推進的背景下,市場主體面臨着多資源類型、多交易品種、多交易窗口、多交易區域的高頻協同交易局面,交易場景複雜多樣。市場主體需要更多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支撐手段。

發電企業需要提升新能源功率預測準確性和多電源協同優化能力;售電公司需要加強負荷預測精度和現貨報價決策能力;獨立儲能運營商需要完善成本覈算、多市場收益測算和智能交易策略;虛擬電廠需要建立資源評估、多市場協同和調度控制能力。市場主體的能力提升需求,爲公司的電力交易信息化帶來重大機遇,重點落地場景包括:基於AI的功率預測、負荷預測和電價預測、多能源協同交易決策、儲能成本測算、虛擬電廠調節能力評估和多資源協同調度控制。

2.是否考慮開展新一期股權激勵?

公司始終重視核心骨幹隊伍的建設,上市以來,持續建立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公司將會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並結合市場狀況、公司發展戰略、員工激勵機制、股東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確定是否推出新一期的股權激勵計劃。後續如有新的股權激勵計劃,公司將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3.AI技術對公司內部管理帶來了哪些改善?

公司一直在推進通過AI提升公司產品研發、實施運維的質量和效率,在代碼生成、審查、自動化測試、單元測試等方面已經全面應用,實施線利用大模型知識庫提升知識培訓和實施問題的解決,經過一年多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4.AI時代下,公司有哪些業務佈局?

公司緊跟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自主研發整合全棧AI能力的AI中臺-遠光天蜂,集成適配DeepSeek、光明、大瓦特等大模型,研發可視化編排快速構建智能體的智能體平臺,實現從接口定義到MCP服務的全鏈路自動化生成,發佈企業級超級助手數智人,作爲企業統一的自然語言交互入口,實現多智能體的協同;發佈了知識智能問答、表單智能填報、業務智能審覈、報告智能生成、數據智能分析等企業級通用智能體,研發商旅行程規劃、資金智能排程等專業型智能應用,實現核心應用的“對話即操作、指令即辦理”的全新交互體驗和智能化升級,在國網、南網、國家電投等集團上線應用,助力客戶數智化轉型;突出軟硬一體化智能優勢,整合大模型、OCR、物聯網(IoT)、生物識別等技術,應用於智能硬件設備,發佈無人值守全自助收單的智能票小棧、即插即用的一句話查數、分析、出圖的智能問數一體機,研發新一代的智能票據交收終端、智能U盾管家等智能硬件產品。

5.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業績有所下滑的原因,未來是否會持續下滑?

公司受產品及技術研發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業績有所下滑。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夯實能源電力行業市場的基本盤,並積極開拓非能源電力市場業務,以有效降低市場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6.區塊鏈業務未來的發展規劃如何?

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區塊鏈業務已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平臺與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在場景、應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案例成果和實踐經驗。未來,公司還將持續投入區塊鏈業務,緊跟產業、政策趨勢,立足自主可控,聚焦技術創新、場景深化、生態協同,不斷完善產品與解決方案,爲客戶應用場景提供技術、產品、服務、運營等多維度支撐。

7.公司的區塊鏈技術是否能應用在RWA領域,有哪些應用場景?

公司未實際落地RWA業務,但公司始終緊跟區塊鏈產業發展、政策趨勢和應用場景,儲備相關技術和業務模式。目前,公司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於RWA領域,爲其在資產確權、流轉、追溯等方面提供可信技術支撐。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靈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