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港應急醫院轉型 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
新華社香港5月19日電(郭辛)“‘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完成轉型2年以來,配合非本地醫生的引進,有效緩解了香港公立醫療系統資源緊張問題。”香港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臨牀服務統籌冼藝泉近日向記者表示。
這座“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由中央政府於香港落馬洲河套區援建,自2023年4月轉型。香港醫管局在此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提供B超、X光及核磁共振等檢查,又陸續開展了包括內視鏡、睡眠測試及微生物化驗等在內的多項服務,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
其中,2023年10月底開始提供的內視鏡檢查項目,目前已爲近5500人次提供服務,將香港公營醫療機構該檢查的平均輪候時間由1年左右減少爲2至3個月。
爲應對香港醫療服務需求增長,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起推行非本地培訓醫生引進計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腸胃外科副主任醫師葉錦寧,去年11月來到應急醫院負責處理腸胃鏡手術。他說:“能及時爲患者通過腸胃鏡發現腸胃癌前病變,讓他們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我們也很欣慰。”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樑崇芬在應急醫院交流期間,對香港醫療人才的國際視野與規範化流程大加讚賞。“有機會在1年時間裡與香港同行們相互交流學習,受益匪淺。”
目前已有301名來自內地及海外醫療機構的醫生通過該計劃赴港工作,覆蓋麻醉科、內科、外科、眼科、放射科等10餘個專科。香港醫管局表示,未來將繼續擴大非本地培訓醫生引進規模,並探索建立長效交流機制,推動大灣區醫療標準互認與技術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