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講堂/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李永恆 病人為先、員工為重

李永恆看診時,仔細觀察病人問題。圖/豐原醫院提供

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李永恆在行醫路上,始終秉持着「病人爲先、員工爲重、醫院爲榮」理念,以病人和醫護人員爲出發點努力, 他期望將豐原醫院打造成當地民衆最信賴的醫院,這也是他決定回家鄉奉獻所學的目標。

內心柔軟 悲天憫人選擇從醫

「會選擇從醫,應是我從小個性柔軟和悲天憫人使然。」李永恆說,他幼時看到小動物或同學受傷流血,內心都會感到一陣刺痛和不捨,想讓對方傷口快癒合。母親曾告訴他,「柔軟性格是他的特質,是一種善念,在功利社會競爭上容易吃虧,但可考慮運用在未來的志業,比如醫療工作」。

從小課業成績好的李永恆,順利考上醫學系後,決定選擇公醫,且公費生需下鄉服務,符合他想助人的個性,到更需要醫療的地方服務。當年下鄉到屏東服務二年多,發現當地醫療貧瘠,但讓他有更多啓發,更堅定從醫助人的志向。

投入骨科 幫助病人立竿見影

李永恆在屏東榮民醫院服務時,發現很多老榮民經常跌倒骨折送醫,如果骨折沒有接受好的醫療和照顧,老榮民就需坐輪椅或臥牀,生活品質受影響,也會縮短壽命。當時他看到骨折病人被治療後,從不會走到可以走路,生活恢復正常,認爲「骨科是神奇的科別」,幫助病人可立竿見影,因此他選擇當骨科醫師。

走進院長辦公室,映入眼簾會先看到牆壁上一幅字「上善若水」,這是李永恆的座右銘,時時提醒他,「水能載物,滋養衆生」,他從醫師到院長,獲得更多權力和責任,更要照顧衆生。

李永恆曾在臺北榮總服務,期間學習收穫多,後來回到家鄉的豐原醫院時,臺北榮總長官曾三度打電話要他回北榮,但他仍決定留在家郷。在豐原醫院20多年後,再歷經苗栗醫院副院長、旗山醫院院長等職務,現在又回到豐原醫院服務,「爲家鄉人貢獻自己多年所學,我的從醫生涯也算圓滿。」

李永恆回憶,多年前在豐原醫院任骨科主任時,曾到東勢支援醫療看診,一名嚴重退化性關節炎需開刀治療的病人,他沒有家人,到豐原開刀不方便也沒錢,李永恆主動開車載病人到醫院開刀,也請社工幫忙找資源,並自掏腰包給病人買住院需要的生活用品。

病人在東勢回診時恢復良好,看到對方終於擺脫嚴重關節疼痛之苦,李永恆覺得很有成就感,「這是舉手之勞,卻能實質幫助病人重拾正常生活和笑容。」

日常養生 睡飽運動多食蔬果

李永恆的養生是從日常做起,即便工作繁忙,他仍儘量維持規律的作息,每週至少運動三次,如果有時間會到住家附近公園快走,有助心肺功能,也能促進睡眠品質,「充足睡眠是很好的紓壓」。

飲食方面,他注重蔬果攝取與水分補充,偏好食用清淡、天然的食物,例如蒸煮料理、全穀類與新鮮蔬果。早餐常喝無糖豆漿搭配地瓜,午晚餐則重視均衡與份量控制;飲品則以喝溫水或茶類爲主,少喝含糖飲料。

醫護工作繁重壓力大,李永恆與太太都是醫護人員,不僅陪三名子女的時間少,更自責和父親的相聚與用餐少,直到父親去世前一年住進醫院時,他常到病房探視,但父親已不知眼前是自己兒子。「行善和行孝都要及時」,他努力照顧病人,但沒好好照顧家人,父親的離世讓他驚覺陪家人的時間太少,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李永恆。記者遊振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