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是產品勝利還是營銷泡沫

小米YU7,3分鐘大定20萬,這熱到底是剛需,還是泡沫?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又在炒作?是不是因爲產能還沒放開?但判斷是不是泡沫,不能只看熱不熱,要看熱得靠不靠譜。

這一年,SU7的表現其實已經給出答案了。我那輛SU7 Max,跑了2.7萬公里,出過一次險,修過鈑金,最後還能賣到25.5萬。這不是靠產能緊張硬撐的價格,而是質量、維保和軟件這幾方面都能跟得上,讓人願意接手。

你可能說產能不足確實推高了二手殘值,但最近推出YU7、SU7需求受到壓制之後,二手SU7 MAX依然可以賣出23萬的高價。要知道新車加置換補貼28.5萬的前提下,這個數據多麼驚人!

就算還說產能因素有影響,那就繼續擠擠水份,就算把它算到20萬,這保值水平依然還很恐怖啊!要知道有很多同級別的新車,一年過去,新車實際降價都比SU7的二手貶值高!

過去一年我去了小米汽車大約十次,大多是去亦莊找工程師交流。他們講得最多的,不是外觀設計,不是怎麼打爆點,而是怎麼從整車質量、維保體系,底層軟件平臺,把一輛車的生命週期做長。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值率”討論,更像是在問:怎麼樣讓一輛車十萬、二十萬輛、一百萬輛賣出去之後,還能在三五年後繼續被用戶願意接盤、願意推薦。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轉折。銷量不愁了,團隊開始考慮怎麼把體系做厚,把每一輛車的長期價值撐起來。SU7交付到現在,沒有出過大規模的“XX門”,不是靠一次爆點在吊用戶情緒,而是靠一整年的正常使用,把口碑一點點穩下來。

一個品牌靠什麼立住?不是靠一次成功,而是靠兌現一次,再一次。品牌的本質,是持續兌現的承諾。 SU7跑出了這個閉環,所以今天的YU7,纔有底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訂單鎖死。

也就是說,當大部車企還在糾結生死存亡的時候,小米汽車已經在思考“長坡厚雪”了。

質量這塊,我親眼見過。2024年初黑河冬測,小米測試車是全場最晚回場的團隊之一。有不少從上汽跳過來的工程師,拼勁比之前還猛。不是單純加班,而是整個測試流程、反饋流程做得很細緻。不是說小米造車沒有問題,而是在系統層面,是認真在做一款耐用品。

維保方面,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不討好的事——不是拿“終身質保”當賣點,而是把每個維修、保險、反饋的鏈條全打通,從而降低使用成本。

至於OTA,YU7這次用了8gen3,也確實是平臺大改。但他們的目標是平臺統一,用通用的底層代碼減少維護成本。老車是不是能繼續獲得更新,不在於情懷,而在於結構合理不合理。這套體系做好了,對保值纔是真加分。

所以這次YU7大定,並不是一次偶然的情緒爆發,而是SU7這一年用實打實的交付、使用、轉手,把整個閉環跑通之後帶來的延續。

有人說這還是供需關係帶來的假象,那隻能說——如果一年交付幾十萬輛還能保住價格,就算泡沫,它也扛得太久了點。更何況,如果幾十萬輛都能用“泡沫未破”來解釋,那明年100萬輛呢?總不能一直說用戶都被騙吧。

真正的泡沫,是產品沒準備好就開始講故事,結果交付倆月就暴露缺點,二手低價沒人接盤;真正的剛需,是車賣出去之後,還能在街上跑、還能有下家願意接。SU7做到了,所以今天的YU7,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