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罕見組合!恆星吞掉中子星後又吐出來 天文學家驚呆
中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宇宙中一對極爲罕見的宇宙雙星,形成過程非常特殊。(示意圖,與本文無關/Unsplash)
中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宇宙中一對極爲罕見的宇宙雙星,該對雙星由一顆每秒旋轉近百次的毫秒脈衝星(Pulsar),與一顆遭部分剝離的氦星(helium star)所構成,兩者以極爲緊密的軌道互相環繞。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毫秒脈衝星與氦星伴星共存的天體系統,研究成果已於今年5月發表於《Science》期刊。
美國雜誌《天文學》(Astronomy)報導,這顆脈衝星編號爲PSR J1928+1815,最初由天文學家透過號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於2020年5月發現,並在同年稍晚展開後續觀測。研究團隊確認,這顆毫秒脈衝星與其伴星間的軌道極爲緊密,距離相當於太陽至小行星帶外緣的距離,但兩者的公轉週期僅爲3.6小時,遠快於主小行星帶繞日所需的數年時間。
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雙星系統最初由兩顆普通恆星構成,其中質量較大的恆星先耗盡燃料併發生超新星爆炸,留下緻密的中子星;質量較小的伴星則緩慢演化並逐漸膨脹,由於兩顆星星相距接近,中子星開始從伴星吸取物質,並因此加速自轉。
然而,隨着伴星失去物質,內部引力減弱,使其進一步膨脹,最終外層氣體包覆住中子星,此階段稱爲「共有包層(common envelope;CE) 」階段,兩顆星會在包層中產生摩擦,軌道持續縮短並加熱包層氣體,直到約1000年後,伴星外層被脈衝星能量與摩擦加熱所驅散,僅剩下其富含氦的內核,成爲目前觀測到的氦星。
這項發現是首度實際觀測到毫秒脈衝星與氦星伴星共構的系統,驗證長期以來的理論預測。領銜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教授韓金林表示,「這種組合不是透過正常的恆星演化產生,形成過程非常特殊。」至於論文第一作者楊宗霖補充,氦星階段在恆星一生中非常短暫,僅約1000萬年,因此天文學家觀測到這樣的組合極爲罕見。研究團隊估計,整個銀河系中此類雙星系統僅有數十對。
不過也有天文學家對此發現提出挑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UC Santa Cruz, UCSC)的天文學教授拉米雷斯-魯伊斯(Ramirez-Ruiz)指出,如果雙星系統在超新星爆炸後失去超過一半總質量,應當會彼此分離。他則推測,或許是超新星爆炸的不對稱反衝將中子星推向伴星,讓雙星系統得以維持結合,也不排除原本爲三合星系統,最終合併成如今的樣貌。
無論雙星系統的起源爲何,天文學家皆指出,此一重大發現有助於專家瞭解「共有包層」階段的過程,也對研究重力波來源的中子星合併具重要意義,未來如果氦星再度膨脹並供應更多物質給脈衝星,不僅可能進一步加快其自轉,也可能釋放出強烈X射線,甚至產生可偵測的重力波。韓金林表示,研究團隊至今已發現近770顆脈衝星,未來將持續利用FAST深入觀測,希望找到更多奇特的宇宙系統。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