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奇特雙星」伴舞 吞了對方又吐出來

藝術家描繪一顆直徑約 20 公里的高速自轉中子星(脈衝星),正從伴星吸取物質,併發出明亮的 X 射線光芒。(NASA)

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一對罕見的宇宙雙星系統:一顆每秒旋轉近百次的中子星(即毫秒脈衝星)與一顆遭到部分剝離的氦星緊密繞行。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指出,這對星體的形成過程猶如「一顆星吞下另一顆後又將它吐出來」,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科學》期刊(Science)上。

天文學(Astronomy)報導,這是天文界首度發現擁有氦星伴星的毫秒脈衝星系統,雖然理論上早有預測,但直到現在才真正被觀測到。

研究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韓金林教授表示:「這樣的伴星並不是恆星正常演化過程中會出現的,」。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會從磁極發出輻射束,隨自轉速度掃過地球時,會被無線電望遠鏡捕捉成爲短暫的訊號,若其旋轉頻率達每秒數百次,就被歸類爲毫秒脈衝星。

這個特殊雙星系統是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今年5月進行觀測時所意外發現的,編號爲PSR J1928+1815,後續觀測顯示,這顆脈衝星與它伴星靠得非常近,距離約等同於太陽與小行星帶外緣的距離。但不同的是,一般小行星繞行太陽需數年,這顆脈衝星僅需3.6小時就能繞行一圈。

研究團隊推測,這對雙星原是兩顆普通恆星,其中一顆先行超新星爆炸後變成中子星,當另一顆恆星逐漸膨脹後,中子星便開始吸走對方的氣體,吸得越多自轉越快,最終甚至被對方外層包裹,這個階段極爲不穩定,若不是合併,就是爆開。

最終,這顆中子星在短短約千年內靠摩擦與熱能將氦星外層炸開,剩下的就是目前觀測到的氦核心。這類型的雙星系統早在理論中預測過,但直到這次才首次確認存在,十分罕見。研究估計整個銀河系中,類似的雙星系統不超過數十個。

美國天文學家則指出,若其中一星曾失去一半以上質量,照理說雙星系統應已解體,卻仍維持穩定軌道,這或許與當初超新星不對稱爆炸產生的推力方向有關,也不排除原本是三星系統後來合併成雙星。

未來這對雙星可能會走向這些命運,氦星再度膨脹、物質落向脈衝星,產生更多X光;或是距離持續縮短,最終兩星合併,甚至釋放出可被偵測的重力波,這也是現今天文學關注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