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雪則發?陸手機短劇春節大混戰 各家都在搶拍「雪景」

陸手機短劇春節檔大混戰,各家都在搶拍「雪景」。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藍鯨新聞報導,今冬橫店還未下過雪。影視圈內流傳,橫店下雪意味着爆款預定。這則被《甄嬛傳》《步步驚心》《九重紫》等長劇反覆驗證過的「影視圈玄學」同樣適用於豎屏,不少短劇人都在期盼一場大雪。

每個劇組都在「下雪」,短劇爭搶春節檔

就算天不降大雪,短劇也會自己「造雪」。冬天的浙江橫店雖不見積雪,但宮苑角落的造雪機卻開個不停。「現在橫店十個組裡九個都在拍雪景」,一位短劇從業者告訴藍鯨新聞記者,「搶景都搶不到,太誇張了。」

短劇劇組熱衷「下雪」,是因爲飄雪的鏡頭更顯美感和質感,有利於營造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圖個吉利——今年冬天,短劇人尤其需要多一些爆款。

去年春節,《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實現現象級刷屏,短劇春節檔引發廣泛關注。伴隨行業市場規模在2024年突破500億(人民幣,下同),短劇春節檔也已正式成型,成爲各家爭相押注的重要檔期。

近日,抖音、紅果短劇、芒果TV、騰訊視頻等平臺先後發佈了短劇春節檔片單。前述爆款《八零後媽》的製作方聽花島更是一口氣公佈了6部春節檔短劇,於正號稱投資800萬的《吉天照》原先也計劃在春節上線。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春節檔平臺通常會有流量支持,觀衆也有更多閒暇時間。儘管不如電影的檔期依賴重,春節檔絕對算是短劇玩家們的流量盛宴。

橫店節前趕工的劇組中,不乏想要衝刺春節檔的,但也有人對此持觀望態度。

短劇《娘娘絕色,王爺日日以下犯上》在記者探班當日正式殺青,此時距離除夕僅有半個多月。當被問及是否要上春節檔時,導演葛侹序連連擺手稱,「現在衝刺春節檔留給剪輯的時間只有一週多,肯定不會很精細。這部的男主另外還有一部戲春節要上,我們就不進春節檔了吧。」

業內人士透露,參與春節檔的一般都是各家重點項目,而今年的片子要比去年同期多很多,堪稱史上最卷。春節檔是短劇公司們秀肌肉的時刻,草草參戰大概率會淪爲炮灰。

「即便不參與春節檔,後面也還有很多本子要拍。什麼時候拍呢,總得拍吧。」 受訪劇組人員這樣解釋他們節前的趕工。

短劇行業沒有寒冬。即便是大多數行業停擺的春節,橫店依然不乏除夕前後開工的劇組。

1月上旬,橫店演員公會發布通知稱,今年橫店跨年劇組數量多,用人需求量大,因此在春節期間漲薪,羣演工資從由135元/10小時漲至160元/10小時。

從業人員無縫進組,短劇讓一些人好起來了

短劇拍攝一般在7天左右,因此這個圈子通常以周爲時間計算單位。短劇演員蘇蘇告訴記者,他沒有周幾的概念,但會記得幾號到幾號的這一週是在哪個組。

去年正月初五,蘇蘇把自己的手機壁紙和頭像都換成了財神爺。隨後這一年他幾乎都在組裡,一個月拍3-4部。過去一個半月蘇蘇休息了一天半,並持續工作到除夕前三天。

財神爺是眷顧這個行業的,不少從業人員都像蘇蘇一樣無縫進組。

新的一年,短劇市場仍將持續擴張。與此同時,各個環節也正在完成對短劇概念的糾偏。

聽花島負責人在內部分享會上表示,短劇的短,指的是情緒密度、訊息密度和情節密度高。短劇不是長劇變短,也不是網文影音化,它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語言格式。「人類歷史上所有故事模型,都可以用短劇的格式重新研發一遍。」

這種情況下,長劇不再存在「降維打擊」。短劇導演和方法論登堂入室,演員們也把參演短劇看作不錯的發展機會。

男二女二演員最早都是羣演,扮演皇后的女二演員倩倩之前甚至是做代購的,2020年纔來到橫店。一路從羣演做到前景、特約之後,倩倩遇到了短劇的角色機會,且一開始就是大反派。短劇反派承擔着刺激情緒的功能,通常臺詞多戲份重,切切實實能鍛鍊人。

從最早因爲說臺詞緊張到一宿睡不着,到現在她站在那裡就像一個「皇后」,短劇爲倩倩們提供了看得見的晉升管道。

更實際的提升體現在薪酬上。這是一個回饋機制絕對靈活的行業,如果遇上爆款,主角演員的片酬甚至要翻上數倍。

服化道與長劇「拉齊」,短劇精品化不再是僞命題

在一片火熱之下,短劇圈在各種維度上捲起來了,短劇精品化是原因,也是結果。

最顯著的標誌是服化道、佈景與長劇的「拉齊」。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曾公開表示,以往簡單粗暴的短劇已不再擁有市場。短劇精品化是短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被市場環境倒逼的結果。

古裝短劇《娘娘絕色,王爺日日以下犯上》雖然劇組條件相對簡陋,幾乎所有演員和攝製組的成員都縮在「寺廟」的一間禪房裡,但透過屏幕來看,演員的妝造並不亞於當下的古偶長劇。劇組對於佈景的要求也很高。僅僅一場女主女二佛堂對峙的戲,從蠟燭的角度到帷幕飄起的幅度,導演都有非常細緻的安排。

除此之外,和以往短劇靠配音來營造情緒不同,如今短劇對於「演技」也愈發嚴格。「這個情緒不對」,「皇后你轉身的時候這個表情要再收一點」……在拍攝現場,總能聽到葛侹序對於表演細節的不斷調整。細小到走路的步頻,發怒時的微表情,情緒的爆發不再是從1直接到10,而開始有中間的細微變化。

這種對於表演細節的重視與手機直屏短劇的呈現不無關係,與擁有不少全景呈現場面的長劇、電影不同,短劇大多數畫面都是演員的中近景表演,這對演員表情、動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當然短劇要想真正實現精品化遠不止於此,但可以確定的是事情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從逐漸文藝的片名到日益增加的成本,再到具體到每個劇組的變化。粗放的短劇時代已經過去。

有短劇行業從業者在分享時曾這樣形容「好內容」,「我們想做好內容,什麼是好內容?賴聲川說,觀衆看的時候就爲你的作品笑和哭,看完了,不爲自己的笑和哭感到羞恥。」 這或許就是目前短劇要跨過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