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婉婷】腫瘤標誌物:讀懂身體裡的“信號兵”,別讓箭頭嚇壞你!
作者:餘婉婷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臨牀營養科主管營養師 註冊營養師
中國信息學會食療分會理事
人民日報健康號首批入駐專家
《臨牀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四川省醫學傳播學會醫學營養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四川營養學會臨牀營養分會委員
成都市營養學會理事等職務。
文章來源:婉婷悅營養
已授權《臨牀營養網》轉載
拿到體檢報告,看到某個腫瘤標誌物後面跟着個“↑”小箭頭,心頭一緊?別慌!這些指標並非“患癌判決書”,它們更像是身體裡派出的一羣特殊“信號兵”,傳遞着需要留意的健康信息。
一、腫瘤標誌物:人體內的“特殊信號兵”
簡單來說,腫瘤標誌物是腫瘤細胞本身產生或釋放的,或者是由我們體內正常細胞因腫瘤的存在或刺激而異常產生或升高的特殊物質。它們存在於血液、體液(如胸水、腹水)甚至組織中。
輔助診斷的“偵察兵”:當影像學檢查(如CT、B超)發現可疑“敵情”(病竈),或醫生高度懷疑某種腫瘤時,標誌物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幫助鎖定目標。
療效監測的“晴雨表”:這是它們最擅長的工作!治療(手術、化療、放療等)後,如果腫瘤被有效清除或控制,對應的標誌物水平通常會顯著下降。反之,若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標誌物不降反升,往往提示腫瘤對治療反應不佳、有殘留或出現復發轉移。
預後評估的“風向標”:某些腫瘤標誌物的持續高水平、下降緩慢或治療後快速反彈,可能預示着患者未來的康復道路會更崎嶇,復發風險較高或生存期可能較短。
二、常見“信號兵”檔案:它們關聯誰?
讓我們認識幾位體檢報告中常見的“信號兵”:
1. CA 125:卵巢的“重點觀察員”
主要關聯:卵巢癌(尤其是上皮性卵巢癌)是它最著名的“預警”對象。在卵巢癌的診斷、療效監測和復發預警中應用廣泛。
!!!特別提醒:它並非卵巢癌專屬!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胰腺炎、肝炎、肝硬化、懷孕早期甚至月經期,都可能引起CA 125輕度或中度升高。因此,單次輕度升高意義有限,需結合婦科檢查、盆腔超聲等綜合判斷。對於卵巢癌高風險人羣(如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它是重要的監測工具。
2. AFP (甲胎蛋白):肝與生殖細胞的“雙面哨兵”
主要關聯:原發性肝癌 (肝細胞癌):這是AFP最核心的預警方向。尤其在我國,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是肝癌高危人羣,AFP聯合肝臟超聲是重要的篩查和監測手段。
生殖細胞腫瘤:如睾丸癌、卵巢生殖細胞腫瘤(如卵黃囊瘤)。
!!!特別提醒: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動期時,AFP也可能升高,但通常呈“一過性”(短暫升高後下降)。孕婦的AFP水平會生理性升高。AFP顯著、進行性升高(尤其>400 ng/ml)才高度提示肝癌可能。
3. CEA (癌胚抗原):消化道的“廣域巡邏兵”
主要關聯:它負責的“轄區”較廣,與多種腺癌相關: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關聯腫瘤,用於術後監測復發轉移價值較大。
胃癌、胰腺癌、肺癌(尤其是腺癌)、乳腺癌、甲狀腺髓樣癌等也可能升高。
!!!特別提醒:CEA的特異性較低!吸菸者、良性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息肉、胰腺炎)、肝硬化、甚至肺部感染都可能導致CEA輕度升高。因此,它極少用於癌症初篩,主要用於已確診患者的療效監測和隨訪。術後CEA水平是否降至正常,是判斷手術是否徹底的重要指標;隨訪中CEA再次升高是復發轉移的敏感信號。
4. PSA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男性前列腺的“專屬衛士”
主要關聯: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重要腫瘤標誌物。
!!!特別提醒:PSA升高≠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按摩或活檢後、甚至騎自行車後,PSA都可能升高。
醫生會結合:
※ 總PSA (tPSA) 水平
※ 遊離PSA (fPSA) 與總PSA的比值 (f/t PSA)
※ PSA增長速度 (PSA velocity)
※ PSA密度 (PSA值/前列腺體積)
直腸指檢 (DRE) 結果進行綜合判斷。通常PSA > 10 ng/ml時癌的可能性顯著增加,介於4-10 ng/ml之間是“灰區”,需要更謹慎評估。
5. CA 19-9:胰腺與膽道的“重要哨卡”
主要關聯:胰腺癌是最具價值的標誌物之一,尤其在診斷和監測中。膽管癌也是其主要關聯癌種。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卵巢癌等也可能升高。
!!!特別提醒:膽道梗阻(結石、炎症引起)、胰腺炎、肝硬化、甲狀腺疾病等良性疾病也會導致CA19-9升高。Lewis抗原陰性血型(約10%人羣)的人可能不產生CA19-9,即使患癌也可能不升高。因此,它主要用於輔助診斷和監測,而非篩查。
(圖片來源:微信公衆平臺公共圖片庫)
三、關鍵正解:讀懂“信號”,避免誤判
面對腫瘤標誌物,最需要建立的是:科學理性的認知框架
1. “升高” ≠ “確診癌症”!:這是最核心的誤區!正如前文所述,炎症、感染、良性病變、生理狀態(如懷孕)、甚至吸菸、實驗室誤差都可能導致標誌物升高。相當比例的升高是“假警報”(假陽性)。看到箭頭先深呼吸,切勿過度恐慌。
2. “正常” ≠ “絕對安全”!:沒有一種腫瘤標誌物能100%檢測出所有對應癌症!有些癌症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標誌物水平可能完全正常(假陰性)。因此,不能依賴腫瘤標誌物正常就排除癌症可能,有症狀仍需及時就醫檢查。
3. 單項價值有限,動態變化更重要!醫生更看重的是標誌物水平的變化趨勢。
※ 治療前顯著升高 → 治療後大幅下降 → 通常意味着治療有效。
※ 治療後降至正常 → 隨訪中再次持續升高 → 高度提示覆發可能。
※ 基線水平輕度升高 → 多次複查保持穩定或波動很小 → 良性疾病可能性大。
4. “組合拳”威力更大:醫生通常會根據疑似腫瘤類型,選擇多個相關標誌物聯合檢測。例如,懷疑肝癌查AFP + CEA + CA19-9;懷疑卵巢癌查CA125 + HE4等。組合應用能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
5. 影像+病理纔是“金標準”:腫瘤標誌物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但確診癌症的金標準永遠是病理學檢查(取組織在顯微鏡下看)。影像學檢查(B超、CT、MRI、PET-CT等)則是發現病竈、明確範圍的核心工具。標誌物結果必須放在這個“大棋盤”裡綜合解讀。
6. 健康人羣篩查?需謹慎:目前不推薦在無症狀的普通健康人羣中大規模進行腫瘤標誌物篩查。原因正是其假陽性和假陰性率較高,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恐慌和過度檢查(如侵入性活檢)。篩查主要針對特定高危人羣(如有家族史、慢性乙肝/丙肝攜帶者、長期吸菸者等),並且通常結合影像學檢查(如肝癌高危人羣查AFP+肝臟超聲)。
(圖片來源:微信公衆平臺公共圖片庫)
四、當“箭頭”出現,我該怎麼辦?
1. 穩住心態:恐慌無濟於事。記住:大多數輕度升高並非癌症。
2. 尋求專業解讀:立即諮詢醫生(最好是腫瘤科或相關專科醫生)。提供完整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炎症、良性病、是否吸菸等)和所有相關檢查報告。
3. 遵醫囑複查:醫生很可能會讓你間隔一段時間(如2-4周或1-3個月)複查該標誌物。動態觀察變化趨勢至關重要。一次升高遠不如持續升高的意義大。
4. 完善相關檢查:根據標誌物類型、升高幅度、個人風險因素和症狀,醫生會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
更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增強CT/MRI, PET-CT)。內鏡檢查(胃腸鏡、支氣管鏡等)。針對性的專科檢查(如婦科檢查、前列腺指檢及超聲)。必要時進行穿刺活檢獲取病理診斷。
5. 關注自身症狀:留意是否有新出現的、持續不緩解的不適症狀(如不明原因消瘦、持續疼痛、異常出血、長期咳嗽、排便習慣改變等),及時告知醫生。
結語:善用“信號”,理性導航
腫瘤標誌物是現代醫學賦予我們洞察健康的一把鑰匙。它們如同身體內部的“信號兵”,雖不完美,卻能傳遞重要信息。理解它們的意義與侷限——它們是指引而非判決,是線索而非結論——才能讓我們在面對報告單上的箭頭時,少一分無謂的恐慌,多一分理性的應對。
把專業的解讀交給醫生,把對健康的關注融入日常。讓這些“信號兵”真正成爲我們守護健康的得力助手,而非焦慮的源泉。健康之路,需要知識照亮,更需要從容前行。
>李女士看着體檢報告上CA125旁的小箭頭,手心微微出汗。
三週後複查,數值依然略高。婦科超聲、盆腔檢查一切正常。醫生指着報告解釋:"這個指標就像機場安檢儀,發現可疑物品需要開箱檢查。現在所有'箱子'都查過了,警報解除。"
李女士長舒一口氣,窗外陽光正好。她收起報告時想,原來醫學指標的真正意義,是教會我們更懂得傾聽身體的密語。
參考文獻:中國臨牀腫瘤學會指南,CSCO 2020;
《臨牀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