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後,防好消化道疾病和花粉過敏 | 時令節氣與健康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降水逐漸增多,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鬍強強指出,春季也是消化道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期,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皮膚病的人,要提早做好自我防護。

消化道疾病高發

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春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腹瀉、嘔吐等症狀比較常見。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李景南表示,預防這些疾病,應從日常的衛生習慣做起。餐前便後注意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可以預防有害菌通過不潔的食物進入我們的胃腸道。食物要充分烹熟,生食蔬菜應徹底清洗乾淨。冰箱儲存的食物應加熱以後再食用,避免進食隔夜食物。

另外,李景南強調,春季也是胃腸型感冒常發生的季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交叉感染,如果家庭中有人出現了低熱、腹瀉的症狀,一定要避免共用餐具,注意消毒,這樣可以減少細菌傳播的概率,預防疾病的發生。

若出現輕度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李景南建議,可先攝入清淡飲食,多補充水分,必要時可服用相關藥物控制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尤其是出現發熱或者腹痛,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對於“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飯後喝茶助消化”“洗腸可以排毒”等說法,李景南表示,飯後適當散步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但飯後劇烈運動會影響腸道功能,加重腸道負擔,導致消化不良。飯後喝茶雖然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但長期大量飲用濃茶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對於不需要腸道清潔的健康人來說,過度洗腸一方面會破壞腸道微生態的正常菌羣,另一方面大量水的機械性刺激會損傷腸道黏膜,不利於健康。

春季花粉過敏

需提前2到4周預防

在春季,一些風媒花的花粉會引起很多過敏症狀,包括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如果有明確的花粉過敏患者,在春季花粉到來之前,就要提前採取應對措施。

“目前臨牀都認爲,提前預防要比出現症狀以後再去治療更加有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馬豔良表示,可以使用預防性藥物,如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提前使用一些鼻噴激素藥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鬆等。由於這些藥物含激素的劑量較小,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在打噴嚏、流鼻涕的症狀出現時再使用,效果反而不佳。一般建議在春季花粉季節之前,至少提前2到4周開始使用。

對於患有過敏性結膜炎的人羣,可以使用一些抗過敏的滴眼液,如依美斯汀滴眼液。而過敏性哮喘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含有吸入糖皮質激素的藥物。一般來講,藥物需要使用到花粉季節過後,根據症狀再考慮停用或減量。

馬豔良指出,如果有確切過敏症狀的人,在花粉季節要儘量避免接觸花粉過敏原。在室內時儘量把門窗關閉,也可使用較爲高效的空氣過濾器,降低室內花粉濃度。

她特別提到,眼睛的黏膜也是花粉過敏的一大來源,除戴口罩外,也可佩戴鏡片周圍帶有硅膠保護套的護目鏡,減少眼睛與花粉的接觸。外出回到家要及時脫去外衣、清洗鼻腔。一旦出現症狀需及時就醫,尤其是哮喘患者,一定要隨身攜帶含有沙丁胺醇或者福莫特羅這類急救藥物,避免在花粉季節出現嚴重發作。

校園傳染病

需警惕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有些國家和地區流感病毒仍處高位流行。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彭質斌表示,當前我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繼續呈下降趨勢。

但是隨着學生們重返校園,春季在校園會出現高發的傳染病,包括諾如病毒感染以及麻疹、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彭質斌提醒,這些傳染病大多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者密切接觸傳播。

彭質斌表示,校園傳染病的早發現和早處置非常重要,可以減少疫情發生風險、控制發生規模。對於疫苗可預防性疾病,建議及時全程接種疫苗,通過強化免疫,降低疾病發生風險。學校應加強教室的清潔,在保暖的前提下通風換氣,促進室內空氣流通。加強健康監測,提倡學生、教職員工不帶病上課或上崗,組織開展學生、教職員工體育活動和健身鍛鍊,提高抵抗力,減少疾病感染的風險。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衆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