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錨”顯效 中國版平準基金穩信心

“驚心動魄”是許多股民過去一週的感受,4月7日,亞太股市經歷“黑色星期一”。

當天至8日凌晨,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相繼宣佈增持中國股票資產。4月8日A股開盤前,中央匯金再次發聲,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央匯金公司是資本市場上的“國家隊”,發揮着類“平準基金”作用。央行同時發佈公告稱,央行堅定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並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

隨後,國務院國資委公開表態,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斷加大增持回購力度。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方國資委相繼出臺穩資本市場組合拳,險資、公募基金、上市公司也拿出真金白銀回購和增持。

Wind數據顯示,4月7日後,A股連漲4天。4月11日收盤時,上證指數報3238點,上漲0.45%;深證成指報9834點,漲幅爲0.82%;創業板指報1926.37點,漲幅1.36%。滬深兩市成交額合計1.35萬億元人民幣,較上一交易日縮量約2608.02億元人民幣。

多位專家表示,這次中國股市大幅調整後快速企穩,中國版平準基金功不可沒。中央匯金的發聲也是歷史上中央匯金首次明確其“國家隊”資金的類“平準基金”定位。

“這次股市波動不是金融危機,也不是疫情那樣的突發風險,主要是人爲的,是關稅風暴的延續,我們和美國除了在關稅領域的拉扯,除了外部的反制和談判,更重要的是看誰先把內部的事情解決好。”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看來,股市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主要蓄水池,也是各國信心的信號燈。此次明牌救市,就是要向各方表明態度,增強信心。

李稻葵認爲,以前股市的定位主要是呵護上市公司,現在更加註重的是保護投資者權益,穩住股市,就是穩住相當部分居民的財富。從海外資本角度看,現在全球資金都在尋求穩定安全的有增長潛力的環境,在這種時候假如中國能提供穩定的環境,尤其是資本市場的環境,並且在政策引導下將內需持續擴大,就能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持續吸引資金流入,中國就有望迎來一輪資產價格的重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總體要求中提到“穩住樓市股市”,並在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部分明確“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作爲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重要戰略力量,平準基金在市場中呼聲較高。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注意到,從實踐看,全球主要經濟體採取平準基金救市的方式較爲普遍,如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下的日本、韓國等。我國也有類似平準基金的臨時性舉措,如1990年深圳證券市場面臨崩盤,財政部和金融機構出資兩億元救市;2015年股市暴跌,證金公司利用央行提供的兩萬億元參與救市。

“股市平準基金的唯一職能就是託底救市,而中央匯金還有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等其他職能。”羅志恆進一步分析,股市平準基金往往有一套成機制的制度安排,如明確的資金來源、透明的退出機制等,而中央匯金靈活性更高。此外股市平準基金往往規模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明確表示堅定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並將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從歷史經驗看,面對類似關稅這樣的外生衝擊,政策一般先穩流動性,再穩基本面。”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認爲,央行明確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中央匯金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屬於穩定流動性,提供“預期錨”,在這一信號之後,一批上市公司也陸續發佈公告回購或增持,形成有利於市場穩定運行的正向傳遞機制。

“在流動性企穩後,預計後續關於經濟基本面依然會有政策組合拳。”郭磊舉例,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居民部門的彈性領域包括消費和地產,政府部門的彈性領域主要是地方重大項目投資,企業部門則要穩住供需比和利潤率。

羅志恆也認爲,短期來看,平準基金通過恰當的入場時機和足夠的買入力度能有效地爲市場提供流動性,恢復投資者信心,從而促使股市企穩回升。長期來看,上市公司股價由盈利能力決定,最終仍取決於經濟基本面的成色。“當市場因經濟疲軟而震盪時,平準基金往往只能短期擡升股指,無法扭轉下跌趨勢。這時更需要的是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助力實體經濟企穩,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方能實現長牛慢牛。”羅志恆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