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腦動脈瘤十年抗爭!腦血管保衛戰,早發現,早排“雷”
十年前,一名叫阮雨(化名)的勇敢小姐姐不幸腦動脈瘤突然破裂,生命岌岌可危。在醫生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她經歷了2次手術,終於重獲新生。2015年7月,動脈瘤復發,她接受了動脈瘤栓塞術後,並在常規治療後順利出院。
然而,命運的玩笑並未就此停止,十年後陰影再次籠罩她的生活:在常規復查中,通過DSA發現左側前交通動脈瘤復發。上海冬雷腦科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宋冬雷教授和主診專家蓋延廷主任爲阮雨進行密網支架治療,將密網支架植入動脈瘤處。手術後,阮雨恢復情況良好,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順利出院。
顱內不定時“炸彈”動脈瘤
這個潛藏在腦動脈血管中的“不定時炸彈”,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的腦動脈瘤,究竟是什麼?
腦動脈瘤,是指腦動脈血管壁局部變薄,由於高速血流的持續衝擊,形成與血管相連通的囊性擴張。具有自發性破裂的潛在風險。
“通俗易懂地描述,它就像是腦動脈血管上一個小血泡。這個小血泡一旦破裂,後果不堪設想。阮雨的動脈瘤之所以反覆發作,是因爲它位於前交通部位,形狀奇特,位置深邃,治療難度極大,而且對於有破裂出血病史的腦動脈瘤,一旦復發再出血的風險也是比較高的。”蓋延廷主任表示。
“拆彈”行動治療腦動脈瘤
治療腦動脈瘤有三大“利器”:開顱手術夾閉治療、介入栓塞手術和密網支架植入手術。
開顱夾閉手術是“老前輩”,屬於治療腦動脈瘤的經典招式,但這種方式比較傷筋動骨;介入栓塞治療是“微創高手”,創傷小,恢復快,效果棒,很多患者都選擇這個方法治療;密網支架治療也是微創的一種,尤其適用於巨大動脈瘤,多發動脈瘤等特殊類型動脈瘤的治療。
“每位患者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阮雨的治療之路,就是根據她的具體情況,經過專業評估,最終選擇了最適合她的密網支架治療。”蓋延廷強調,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後護理同樣關鍵。
控制血壓、避免劇烈運動、保持通暢的“出口”、輕柔咳嗽、穩定情緒,這些都是術後恢復的重要環節。定期複查,確保動脈瘤徹底治癒,才能讓生活迴歸正軌。
腦血管保衛戰,早發現,早排“雷”
腦動脈瘤可能悄無聲息生長,作爲腦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血泡,腦動脈瘤通常在未破裂狀態下不會引發顯著的頭痛或眩暈等症狀。因此,必須藉助專門的腦血管檢查手段,如腦血管核磁共振成像和腦血管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才能實現該疾病的早期發現。
“當動脈瘤體積增大時,可能會對鄰近的神經組織產生壓迫效應。不同位置的動脈瘤會對不同的神經組織產生影響,從而引發一系列症狀。”蓋延廷提醒,這些症狀主要包括頭痛或眶周疼痛、視力障礙、眼瞼下垂、面部一側感覺減退以及面神經麻痹等。
腦動脈瘤,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戰勝。只要大家提高警惕,定期進行專業檢查,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就能夠有效地將風險降到最低。
建議具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狀的人羣,特別是年齡超過35歲、有腦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長期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高風險人羣,應定期進行頭部專項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