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明甫:強化校地企聯動 成就科技創新“黃金搭檔”

大象新聞記者 張建良 李東鵬 梅靖翌(實習)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2025年駐馬店市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創新驅動、強化科技賦能,努力實現動能轉換新突破”,體現了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駐馬店市現代化建設的堅定決心,引發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對於本次駐馬店兩會,大象新聞給予了重點關注,會議期間,大象新聞記者就“科技創新”這一話題採訪了市政協委員、黃淮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禹明甫。

禹明甫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與科創相關的部署,戰略定位清晰,精準把握了時代發展脈搏和駐馬店市的發展需求,這與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我國產業升級需求高度契合;政策銜接系統,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從平臺建設到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生態;高校角色更突出,協同發展緊密,爲校地企、產科教深度融和指明瞭新的方向。

禹明甫表示,作爲教育科技界委員,同時也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他長期關注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議題。創新驅動、科技賦能不僅爲高校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對高校更多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擔負起這項責任,他圍繞機制創新、科創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一是破除機制壁壘,深化合作機制:高校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偏重論文專利,而企業需求聚焦市場效益,需建立“ 既頂天又立地 ”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建立企業出題、院校做題、政府助題,最終形成三方聯合評題的機制。如黃淮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採用核心課程工程化、綜合實訓項目化、實驗項目產品化,本科生分類培養導師制的“ 三化一制 ”培養機制,推出了麥香型白酒系列、黃淮四季啤酒、黃淮烤腸等教學成果,並被企業轉化,就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平臺建設: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的信息和需求不對稱,建議建立區域性“產學研需求對接平臺 ”,實現精準匹配。先進實驗室、大型設備聯建共用,或開放共享,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打造開放共享平臺,推動科研儀器設備、數據資源等向社會開放,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如學院與天中啤酒企業合作,利用學院自身的啤酒試驗設備進行小樣和中試放大試驗,解決了夏枯草、石香、黃姜等特色啤酒在量產中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成本。

三是圍繞地方主導產業,推動成果轉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的流通和應用。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和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集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資源,謀劃千萬元級特大課題,聘請行業領軍人才聯合攻關,解決產業鏈中的“卡脖子”問題,取得引領行業發展的標誌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