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突破AI技術封鎖,需強化自主創新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揚 王冬 劉彩玉】中國公共外交協會4月16日在北京舉辦主題爲“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數智革命:機遇和挑戰”的“臨甲7號沙龍”交流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教授在主旨發言中,就人工智能(AI)行業發展、教育變革及全球治理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數十位中外媒體記者與會參與交流。

倪明選教授是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終身會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從事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無線網絡和普適計算方面的研究。倪明選在主題演講中探討了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同時談到全球AI競爭新階段的具體特徵等關鍵問題。

倪明選在演講中特別提到,DeepSeek顯著降低了大模型應用的成本,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創新創業的激情,爲推動全球人工智能變革做出了獨特貢獻。他表示,在以人工智能引領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國形成了政策、市場和科研三位一體的活躍創新生態,中國超大市場和應用場景有效撬動了千億級別的資本投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談及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競爭博弈和治理等問題,倪明選強調,“小院高牆、以鄰爲壑不是出路,堅持開放交流,實現普惠包容和均衡發展,纔是正確選擇。”

在談及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時,倪明選表示,AI正在重塑傳統教育模式,推動教育體系向更具創新性的方向發展。他表示,未來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相關知識技能,打破傳統學術框架、推動學科融合、更新知識體系、爲全球交流與合作賦能。

在交流互動環節,來自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盧旺達和津巴布韋的記者,就多項議題展開交流,包括AI助力發展中國家突破發展障礙、高校和研究機構面對技術限制的應對策略、企業引進相關技術人才以及AI對媒體行業的影響等。

現場有記者提問,美國的關稅和管制政策,讓中美之間的人才、技術交流遭遇限制,這是否會阻礙中國科技發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應當如何應對?倪明選表示,在美國提高關稅之前很多東西已經被禁用了,涉及部分高端的實驗設備。“不可否認,短期之內對我們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我們有信心能夠應對。面對一些不能進口的設備,作爲一所科研大學,我們的老師開始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可以從國內選擇相關的替代產品。同時,這樣的情況也在倒逼我們去開發一些以前因爲可以買到而不做的產品,現在這些都由我們自己來做,半導體、材料、能源、軟件、AI,現在我們在現有的設備上進行進一步開發。比如在機器人方面,我們發現‘被逼着做’反而比以前取得了更明顯的突破,並形成了一些新的專利。因此我們可以講,正是這些困難,推進我們往前走。中國的學生都很聰明,擁有很好的素質,只要給予他們機會與時間,就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成果。”

充足的海外人才對於中國打造人工智能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如何看待中國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舉措?倪明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吸引人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建校之初的目的之一就是廣納人才。高科技公司也在這樣做,吸引全球人才來爲他們效力。可以說,現在全球都在針對人工智能行業展開搶人大戰,初創公司需要人才支撐,我們鼓勵並且支持初創企業在我們學校附近發展,我們的在校老師和學生也積極同國內的一些企業建立聯繫,這樣一方面能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化,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我們的研究課題進一步同現實需求相結合,此外也有企業會投資參與我們的研究項目。這樣一來,校企之間就建立了人才、研究以及資金方面的良好循環。”

目前“幻覺”這個問題在國內外的大模型上都無法完全避免,從技術以及算法的角度是否有破解或抑制“幻覺”的方法?倪明選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大模型的“幻覺”問題與概率和有偏見的數據有關,很難避免。首先,要用不同大模型進行交叉比對。其次,要驗證大模型的推理過程是否合理。再次,在上述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和價值。倪明選表示,在藝術創造等領域,“幻覺”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產生“美麗的錯誤”。

津巴布韋記者提問:AI生成內容的版權應該歸誰?一些企業的專利糾紛凸顯相關法律的空白。倪明選表示,這是前沿領域的經典難題。不妨將AI視爲“數字同事”——其成果是算法與人力的協作產物。“我校規定,所有使用AI的研究需明確標註工具貢獻。”

倪明選強調,人工智能是一種推動進步的重要工具,它面向所有人,這點非常重要。“我們推進的所有技術進步,都是爲了推動世界進步,不應該被少數國家壟斷。我們應該讓AI造福整個人類社會,否則世界各國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時代挑戰,倪明選建議專業領域人士積極學習並適應新技術,保持競爭力。他呼籲繼續推動全球合作與對話,共同構建一個技術向善的智能時代。

“臨甲7號沙龍”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主辦,就熱點話題不定期邀請嘉賓與中外記者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