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克維祖孫三代奉獻海事教育 奮鬥19年爭取到「御風輪」實習船

▲中華海運研究協會理事長桑國忠(左) 致贈感謝狀給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俞克維(右)。(圖/海研會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上週五(5日)中華海運研究協會會員大會,邀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俞克維等談「我國海事教育實習船之現況與未來」,俞克維揭露家裡祖孫三代都奉獻海事教育,自己從民國95年開始向教育部爭取建造一艘不會讓學生一上船就暈船,嚇跑學生的實習船,前後歷經8位部長、19年時間,終於在今年2月迎來「御風輪」的艱辛歷程。

俞克維表示,他的父親俞朝慶擔任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校長時,與幾個海事學校的校長聯合向臺灣省教育廳申請建造實習船,獲得教育廳的輔助,在民國82年開始建造育英2號,84年建造完工首航到日本。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能夠申請到一艘實習船,來提供海事學校的學生實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大家都想把育英2號建造成一個全功能的實習船,能夠讓所有的科系都滿足實習的需求,航海的、輪機的、漁業的、…大家都想要在這一艘實習船上實習,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育英2號是以漁業用的漁船當作一個基礎,建造的一艘1800噸,但是吃水卻深達6米的實習船舶,這樣子的船舶結構造成了這艘的橫搖情形特別嚴重,幾乎每一個上船實習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暈船的痛苦。

民國84年育英2號首航日本的時候,俞克維自己是高雄海專的講師,當時也參加了首航,結果船剛出了基隆港的防波堤,就開始暈船,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們建造一艘實習船的目的到底是爲了讓學生因爲實習而喜歡上航海的生活,還是要利用這一艘船篩選掉那些會暈船的學生?

從此在他的心中就希望能夠造出另外一艘實習船,是能夠讓學生在平穩的航行生活中從適應到熟悉到專業的深化,最後能夠真正的走上航海的道路。從此爲臺灣建造營造新的實習船的種子就在他的心中開始萌芽。

▲俞家祖孫三代都奉獻海事教育。圖爲俞克維(右)與他的兒子俞家睿(圖/記者張佩芬攝)

民國95年,在他擔任高雄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系的系主任時,正式向教育部提出了海事教育發展的新構想,後來更直接跟鄭瑞城部長報告,希望能夠建造一艘實習船的想法,展開將近20年的奮鬥歷程。

但是全案一再討論沒有結果。103年4月16日韓國發生世越號沉沒事件,船上載有安山市檀園高等學校的高中二年級學生325人、另有14人是教職員,該事件造成全船304人罹難。教育部國教署重啓新建實習船的規劃方案,委託時任澎湖科技大學副校長的俞克維教授執行「育英二號延(除)役及替代方案」研究,實習船籌建工作再現生機。

104年教育部正式啓動實習船籌建之規劃工作,106年教育部經多次會議討論後通過分年編定預算,正式開始執行新建實習船工作。

俞克維從鄭瑞城部長開始到潘文忠部長,每一任部長上任之後,都是親自向他們報告臺灣建造新的實習船的必要性與急迫性,終於在潘文忠部長任內拍板定案,同意建造新的實習船並且將這一艘船命名爲「御風」。

由於俞克維長期輔導育英2號的實習工作,深刻的體會育英2號所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御風的建造期間,對於御風輪的定位,就特別的重視。

俞克維說:「我知道我不可能建造一艘全功能的實習船,我不可能讓一艘船同時具備貨櫃輪、散裝輪、液化石油氣輪…各式各樣不同船舶功能的綜合體,我很清楚的知道這一艘船的目的:他就是一個學校的延伸,一個海上移動的學校,讓學校的學生在這艘船上能夠得到完整而且紮實的基本素養,而因應各種特殊船舶的功能,就必須在船公司實習的時候加以深化。」

▲「御風輪」讓學生因爲實習而喜歡上航海的生活。(圖/高雄科技大學)

因此實習船唯一的功能就是爲了讓學生充分的實習,把航海、輪機的基本專業知能,在這一艘船上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體驗,因此團隊特別重視這一艘實習船上面的實習功能。

以航海實習學生而言,在這一艘船上面就有四個不同的駕駛臺,從學生觀測用駕駛臺、模擬機駕駛臺、學生操船駕駛臺、到航行的駕駛臺,讓學生從觀察到模擬進而到實際操作,能夠由淺入深的完成紮實的訓練。

俞克維的父親爭取建造的育英2號、身爲兒子的他傳承了父親的堅持而建造了御風輪。而這個父子傳承的故事再度延續,在御風輪建造的過程中,俞克維特別要求高雄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在聯合船舶中心任擔任工程師的兒子俞承睿來擔任這一艘船的監造工程師,從一開始的設計、審查、監造、驗收…,都在他的協助下一一的完成。期待未來的20年,這御風船的保養維修…等工作也將在他的協助下,讓御風輪能夠肩負起良好的海上教育平臺的工作。

9680總噸的御風輪,在今年2月26日首航日本,到7月31日爲止,本年度最後梯次實習,累計共完成9航次,10所海事學校參與,共計1058位學生,包括航海相關係科學生483人、輪機相關係科學生554、漁業科學生21人、64位帶隊師長參與海上實習活動。

在臺灣海事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俞家的三代都投注在這個領域上,爲臺灣海事教育默默的提供一份心力,俞克維的女兒也從是海運工作,在長榮海運業務部門工作,疫情以來,累積領到的年終獎金與員工紅利近百個月,祖孫三代參與且見證了臺灣航運業從草創時期到輝煌年代的傳奇故事,也都各盡所能,對臺灣海運做出最大貢獻。